第二百二十二節、土地與農民
可以預見,一旦全面鋪開小學教育,現有的讀書人根本不夠全國小學瓜分的,更不用說能教數學、物理的高端人才了。
對於張韜來說,現在擴編的政府系統雖然缺人,但也沒到運轉不下去的地步,只是改革的速度受到了影響,所以他巴不得那些考中秀才的人先去當個教師。而姜田對專業人才的渴望十分迫切,如果不是國子監與海軍研究院的人都有大用,否則他早就去這兩個地方拽人了。
不過太子駕到,讓他有了一個拉大旗做虎皮的機會,他的想法是讓張環和自己演個雙簧,做出一個禮賢下士、四民平等的新朝新氣象。
「這……」聽完了這個計劃之後,吳遠猶豫了一下:「這莫不是本朝的立木賞金?」
「沒錯!」姜田毫不避諱自己的意圖,「只是這個計劃能否成功,全看環兒的演技如何,以及是否真心認可此計了。」
說罷姜田看向張環,因為要考慮保密,所以田虛海並不知道姜田和同學們正背著自己開小會,如果他知道了姜田的計劃,守舊的文官勢力那邊還真有可能從中作梗。
張環並沒有過多的猶豫,馬上就同意了姜田的安排。他從小雖然很少和張韜在一起生活,但是張皇帝向他灌輸的可都是後世的平等精神,所以別人擔心他是否能發自真心的執行計劃的問題,反倒是最不用考慮的。而且他對姜田的計劃表現得十分興奮,從一個青春期男孩的角度來看,一直待在深宮裡不能出門才是最痛苦的。
至於這位姜先生怎麼利用自己的身份,他對此到不是很在意,在他眼中反正自打認識了姜田,整個生活都變得很不一樣了,他很期待是不是還能變得更有趣。
對於姜田來說,招不怕舊,只要能管用就行,當他將這個臨時起意的計劃和盤托出,並且讓眾人幫著一起參詳的時候,究竟能發展成什麼樣,他自己心裡也沒底。反倒是計劃之外的人敏銳的意識到了事情的關鍵。
來為這幾個人上茶的孟大丫,偶然間聽見了姜田的打算之後,就在留意其他人的表情,果然看到了自己預想中的畫面。按說商談這種事情的時候她應該迴避,可看到了欲言又止的吳遠和宋懿,以及正在興頭上的姜田,她只能在心裡嘆了口氣。
吳遠看孟大丫沒有離開,本想藉機轉移話題,好提醒一下正有些忘乎所以的師徒二人。可當他發現眼前這個其貌不揚的女人,正在仔細聆聽的時候,便本能的警覺了起來。
聽了一會的孟大丫,終於等到那倆人說的口渴,端起茶碗喝水的空當插嘴說到:「自京中一別,可是許久沒有見到太子殿下了,說出去都沒人信,誰能想到堂堂當朝太子,竟如此的平易近人,能和市井小民相談甚歡,不知道的怕還以為是故意做出來演給別人看的呢。」
別看孟大丫樂呵呵的說了這麼幾句恭維話,說完便告退離開了,但聽了她的話之後,在座的幾個人卻笑不出來了,姜田當然知道這個聰明的表姐在提醒自己。而吳遠他們卻已經對這個未來的師母刮目相看。
過了好一會,姜田回過神看著自己的學生們,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計劃太理想化了,完全忽略了這個時代的現實情況,以至於作秀的成分太明顯。
「看來我的計劃還要再調整一下……」姜田想了想說到:「反正還有時間,你們先按原計劃忙去吧,我再想想該怎麼辦。」
接下來的時間裡,太子殿下依舊按照原有的安排參觀天津的皇莊,作為未來的皇帝,去自己的私田裡轉悠一圈也是應該的,而且為了向太子灌輸耕讀傳家的重要性,田虛海就必須陪同前往。
雖然田同學自己也知道傳統的耕讀模式已經走到了極限,並且因為姜田初步講了點政治經濟學的內容,他很清楚傳統治理模式的存在原因是生產力的限制,一旦有了更高級的生產力,現有的生產關係自然就走到了盡頭。
而姜田和張韜一直在做的就是發展新的生產技術,擺脫現有生產關係的束縛,最終建立新的制度。聽起來有點繞嘴,說白了就是砸碎萬惡的舊社會,建立一個美好的新社會……
作為少數聽過政治課的人,田虛海深知這個趨勢是必然的、不可逆的,你只能順應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否則就會被時代所淘汰,可是他自己看的明白是沒有用的,在他從小長大的這個圈子裡,在他所處的這個階級里,沒人願意聽他的解釋。
所以他決定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與自己的封建家庭劃清界限?不可能,至少現在的他還能從這個家庭中獲得許多助力,並且作為少有的「通曉」新學的年輕一輩,他也是很受重用的。
於是田虛海就這樣夾在新學改革派與傳統守舊派之間,做一個自以為聰明的左右逢源的中間派,卻不知這等於在兩邊都無法獲得絕對的信任。如果不是太子的伴讀之中,只有他這一個清流良家子,恐怕現在就已經被擱置一邊了。
張環雖然醉心於科學,但本身心智還未成熟,且張韜和姜田有意不讓他表露出政治傾向,這其實是對他的保護,也是在圖窮匕見之前維持表面穩定的必要手段,讓保守派有種還有希望影響未來皇帝的錯覺。
因為公務繁忙,視察皇莊的時候姜田並沒有跟著一起去,這就給保守派留下了操作的空間。於是當張環站在田壟邊,親切的詢問勞作的農民是否能吃飽穿暖的時候,除了聽到對皇恩浩蕩的歌功頌德之外,還聽到了這幾個老農名對未來的各種擔憂。
「啟稟殿下……」一個長相很典型的老農向張環行禮:「要說草民這輩子就屬這兩年過上了好日子,雖說依舊是佃戶,但給皇家當佃戶就是不一樣,這兩年不僅以前的捐派沒有了,就連丁稅都不用繳了!手中也有些餘糧了,聽說本地的父母還要讓所有的孩子們都去上學,這可是以前不敢想的好日子啊!」
這幾句話也算不上是奉承,畢竟大夥都看在眼裡,最明顯的是這些農民臉色紅潤了一些,顯然是能吃飽飯的。跟隨視察的皇莊管事也是滿面紅光的,心說這老頭果然會說話。
「可……可是……」就在大夥以為就此作罷的時候,又聽老人嘀咕起來:「這孩子都上學了,家裡的活計就沒人幹了。等小子們都長大了之後,要是皇莊里沒地可分了,他們還是只能分老兒我租的地,到時候就算打的糧食再多也不夠吃的。」
「老……老丈不必杞人憂天,一切自有朝廷和陛下做主。」皇莊的管事明顯是把老東西、老不死的之類的詞給咽了下去,當著太子的面只能說的文明一點。
可老頭的擔憂也不是多餘的,畢竟千百年來這種事情一直在輪轉。皇莊不可能無限制的吸納人口,早晚會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尤其這裡還是天津,皇莊的土地有一大部分是當年衛所里的軍田,明朝的軍屯制度最後變成了什麼樣,大夥心裡都清楚。
張環得到了自己父皇和老師的雙重叮囑,千萬不能隨意的解釋政策或許願,以免落下口實對自己不利。所以他也只能說一些萬金油的回答。
「這位老丈且放寬心,朝廷定然不會對此置之不理,等本宮回京之後,定會稟報父皇,定下一個萬全之策。」
見太子對自己和顏悅色的,老人的膽子也大了一點,除了連連歌頌太子仁德之外,緊跟著說出了最關鍵的一句:「當今朝廷不是前明那般昏庸,定能為我等小民指條明路,如今政通人和每年交了公糧,換了租用農具的錢,還能有點盈餘,許過上幾年,老兒我也能在皇莊之外置上幾畝薄田,給兒孫留點家當!」
這看上去很美好的願景,一下子讓陪同的吳遠警覺了起來,皇莊的佃戶究竟是皇家的私奴還是自由之身,這一直沒有個明確的說法,很明顯有人要用這一點做文章。
聽老頭這麼一說,其他的官吏和皇莊的管事卻連忙隨聲稱讚了起來,看上去就像是怕老人再說錯話,便趕忙打發走了。
在整個過程之中,田虛海並沒有說話,只是偷偷的觀察著眾人,張環似乎是沒有發現這裡的問題,但是再一看吳遠,這傢伙果然是嗅覺靈敏,輕輕的皺起了眉頭,同樣是七竅玲瓏心的倆人就這麼對視了一眼,便不約而同的轉移了目光。
於是整個視察期間,田虛海都沒有發表什麼評論,直到視察結束回到姜田的衙門裡,陪同的官吏們都走了之後,他才主動的站出來問張環:「殿下,學生有一事不知當講不當講?」
因為是當著吳遠、宋懿、劉寶鎧這些同學的面發問,他已經做足了坦蕩直言的姿態,張環也只能回答:「田兄與我有同窗之誼,不必如此客氣。」
田虛海也不矯情,直接張口說道:「今日田間那老者所說之言,竊以為是有人教唆!」
他這話一說出來,所有人都為之一振,吳遠雖然有所懷疑,但是沒想到田虛海會直接挑明,不過緊接著他又說到:「依在下觀之,雖是有心之人教唆,但也能看出此地的人心所向,恐也是那老人的肺腑之言。」
中國老百姓對土地的執著,那是刻進骨子裡的基因,就算在21世紀,房地產的價格也在左右著中國人的神經,這個時代那些地主出身的官員們,不會不理解農民的這個終極願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要做個地主!
這幾個人都聽姜田講解過生產資料與生產關係,更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農民的願望很簡單,那就是壟斷這個時代的最有價值的生產資料,學習過其中關係的田虛海沒法裝糊塗,更在內心中鄙視那這個暗中操作的人。
吳遠知道此時的太子不能表態,於是主動問到:「懷古兄何出此言啊?」
見假太子替真太子發問,田虛海也樂得和他一唱一和的說:「本朝自立國始,收攏無主之地與流民,這才有了遍及各省的皇莊,后無家可歸的傷殘軍人、前衛所的軍戶,也多在其中,然皇莊之地歸皇家所有,欺上的佃農理應也算是皇家的家奴,所以便未繳過丁稅。攤丁入畝之後,丁稅改為田稅,可皇莊的田稅含在佃戶的地租之中,那這佃戶究竟算是自耕農還是家奴?
成平日久之後,必然是人丁興旺,那老者擔心以後人多地少,想置辦皇莊之外的土地留給兒孫,這本無可厚非,但他們身份未定,這田稅該皇莊收取還是本地稅司監管?且田稅已經改為累加計算,他若是有幾個兒孫最後必然分家,那他現在佃種的皇莊土地能不能分?
如果另購新田併入皇莊,可皇莊的田稅不是累加制,如此一來必然有人覬覦這免稅之策,前明那般投效士林豪族的景象必定重演,所以朝廷是否視皇莊佃戶為家奴便至關重要!」
也稍稍想通了關節的劉寶鎧緊接著問到:「你的意思是說,認作私奴這便是前明地主家的家奴,會有人挖空心思的也弄個佃農的身份,如果不認,好處大打折扣,皇莊之中的逃奴便會同前明的軍戶一般越來越多?」
「正是!」田虛海肯定的回答:「這也是新稅法中的漏洞所致。」
張環其實早就聽明白了,而且他也早就聽姜田說過這方面的事,但他還是忍不住問了一句:「那依田兄所言,該如何處置?」
田虛海抖了抖衣袖,知道該自己發揮的時候到了:「依草民愚見,普天之下莫非皇土,除已有地契之地,皆應划入皇莊管轄,今後不再發放新的地契,新開墾之地可免除一定稅金,但不可繼承,如此一來除了少量的自耕農,余等皆為佃農……」
「田愈這老傢伙應該慶幸,自己生了這麼聰明的一個兒子。」姜田在聽了田虛海的主意之後,就給了這麼一個評價。
吳遠對此卻不以為意:「這看似兩全其美的辦法,其實動機不純,且必然會引起天下農戶的抵制,在昏聵的玩命或可興風作浪一番,放到如今的天子眼中,只能是暴露心機的自作聰明。」
「話也不是這麼說。」劉寶鎧聽了半天也終於開竅了:「如今我等皆無官身,說了什麼都可一笑置之,只要不是大逆不道之言,任誰也不能揪著不放,大不了就說是年少輕狂思慮不周也就過去了。」
「所以才說他是聰明人啊!」姜田端起茶碗喝了一口:「反正也不用負責,當然是要語不驚人死不休,成了能得名,不成還是能得名,成與不成先刷個存在感,何樂而不為?
而且他看的明白,防止出現大地主就是現階段最主要的內部矛盾,聽過我講的政治課之後,誰都知道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變更,能讓一個階級興起或消亡,尤其是我正大規模發展第二產業的時候,大地主們若是不做點什麼,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張環聽了點點頭:「先生講過,第一產業的生產資料是土地,現在的耕種技術下,最主要的生產力是人,對方當然要圍繞著這兩點做文章。可是先生也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有沒有可能調和這個矛盾?」
「能!」姜田肯定的說到:「其實現在就已經呈現出這種趨勢,所以田懷古提議兼并天下無主之地也是明白這是大勢所趨。」
憑藉著農業技術的提升,尤其是肥料的使用,使得宋朝獲得了更多第二、第三產業人口,後來才有了大宋的經濟繁榮,在姜田原來的時空,也正是有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工商業,才造就了生產力第一的世界工廠。
那姜田在這個時空里,有什麼辦法解放人口呢?目前還無法生產出任何一個品種的化肥,沒有肥料的支持就只能在生產工具上著手,這也是宋老頭的科學院里,關於農業技術研究最多的內容。
根據史料記載,明代因為鼓勵開礦冶鍊,哪怕是明朝經濟最低谷的時候,咱們的鋼鐵產量都是世界第一,可是因為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這些鋼鐵遠遠滿足不了需求,整體上鋼鐵的價格還是居高不下。
而北伐期間,張韜為了保障軍械供應,命宋應星改良鍊鋼技術,並大規模普及高爐冶鍊(土法小高爐),使得這個時代鋼鐵產量僅江南幾省就達到了前明全國的產量。現在更是增長到了以前的兩倍,達到了接近三十萬噸的產能。
這麼多的鐵,如果不找個好的銷路整個行業會產生過剩性的萎縮,鐵價也是達到歷史最低水平,於是姜田就想著怎麼利用好這些鋼鐵來提高農業水平。
姜田的做法就是改良並普及新式的鐵制農具,其實這件事張韜以前也在干,畢竟論起種地的水平,十個姜田也趕不上一個張韜,可就算新式農具已經很廉價,但大量的小農還是買不起,而大地主又不用自己採購農具。所以效果並不明顯。
而姜田採用了另外一種辦法,他來到天津發現這個情況之後,便自掏腰包購買了一批純鐵打造的新農具,然後在皇莊掛牌出租,價格低廉之外還負責維修。沒錢沒關係,可以先賒賬然後秋收再算,人手不足沒關係,自己查抄了那麼多的丐幫成員都是好勞動力。
這樣一來不僅一個家庭可耕種的土地變大了,本來需要十幾天才能幹完的活,幾天就能完工,多出來的時間還可以去各個工地上打份日結的短工,大有另一個時空改開時,忙了回家種地,閑了進城務工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