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一章 化肥
西徵文武軍將多有涼州人或任職涼州的經歷,他們與敦煌郡的涼州官吏多數還是舊識,所以雙方倒沒有太過注重禮節,互相打過招呼后,便隨涼州官吏,入敦煌縣參加臧旻和馬騰舉報的接風宴了。
酒足飯飽后,眾人休息兩日,直到第三日,作為西征主將的伏德,才率領西征將領,並臧旻、馬騰二人,去城外的軍營,看一下大軍會合后的第一次閱兵。
自前漢世宗孝武皇帝時,為了控制西域,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正式設立敦煌郡后,敦煌郡就成為了大漢通往西域的必經要地。
本朝學者應邵有言,「敦,大也。煌,盛也。」兩者合一,字意說的當然不是說敦煌郡廣闊繁榮,畢竟邊塞苦寒之地,這種地方能好到哪裡去?而「敦煌」的真正意思,卻是說從這裡到西域的路,廣闊而繁榮,只可惜,自西域阻絕,絲綢之路隔斷,原本廣闊繁榮的道路,連同敦煌一起,漸漸凋敝了。
敦煌地處大漢西陲,雖然為邊地通往西域之要地,但因人口少,所以城池也比不得中原大城,自然是容納不了伏泉這些年抽調來的各地精騎。
當初,在馬騰上任之前,前任的敦煌郡守可是愁死了,蓋因伏泉為了準備建設敦煌,保證通往西域之路無後顧之憂,不僅僅是駐軍運兵至此,還有大規模移民,實行屯田的準備。
若是前者還好說,雖然敦煌郡人少城小,但並不代表它的轄地小,前任太守選了一處敦煌城外的不利於耕作的鹽鹼之地,派人重新造了處規模極大的軍營便讓兵卒休整駐兵了。
然而後者,卻是差點要了前任敦煌太守的命,畢竟,本來敦煌郡一郡之地,伏泉沒有徹底滅亡涼州羌族之人時,在冊的漢人也就只有數萬人不到而已。
可以說這敦煌郡人口甚至連大漢中原的一個富庶縣都不如,這也導致敦煌郡因為人少,每數年才會得到一個孝廉名額。
不過,自從伏泉平定涼州,諸羌人都被他易俗改姓,編戶齊民后,敦煌郡一下子就有了十多萬人口,可謂是人口暴漲。
而人口暴漲的後果,就必然是郡內各地城池當初建得小了,裡面的住宅不夠分,前任太守可是廢了好大的辛苦,這才勉強讓各編戶之民,在各地有房屋可住,不生亂子。
其中,也得好像敦煌郡本地豪強,沒有在各縣城內廣置宅邸的緣故,這倒不是說敦煌城荒涼,只是因為住在城內,對於那些豪強之人來說,縣城內有大宅臨時住便可,他們的根基還是在城外的自建塢堡。
畢竟,自本朝立國以來,涼州經歷四次羌人叛亂,可謂是百年都在亂,而每次叛亂,羌人必定攻城,這些豪強若是住在縣城裡,恐怕積攢的實力,也早就耗光了。
特別是敦煌郡內,這些靠近邊地的豪族,時常要和羌人以及邊地其他胡人打交道,時不時互相攻伐,又或者和睦貿易,而且自建塢堡,又能不受限制的開墾良田,招募門客私兵,自然這樣邊地豪族不會在縣城內多置宅院的,當然是方便了前任太守移民的布置。
只是,對伏泉而言,作為西域咽喉之地,敦煌郡十萬人口,明顯每年府庫的收入及能出動的民夫數量,也不夠伏泉所派出的三萬騎兵,一路上的糧草軍械的運輸和消耗。
當然,府庫收入不足,伏泉可以從涼州其餘地方,以及富庶的三輔之地運來,可是民夫不足,就不能強征其他郡縣民夫幫助了。
三萬騎兵,就算是已經明確了以戰養戰的目標,但也需要民夫搬運護送不是,而且騎兵的刀劍箭矢這些兵械,同樣也需要大量的民夫護送。而三萬騎兵,如果還需要徵召輔助的地方兵隨從的話,那起碼還要有數萬人的男丁幫助大軍。
很明顯,以那時敦煌郡才十萬的人口,肯定無法完成這西征軍的後勤任務,所以,在伏泉大力削弱世族豪強后,就把那些因為袁紹謀逆,從而導致家族下獄的人,以各種理由,將他們全部遷徙到敦煌,以軍管方式,實行屯田。
雖然,遷徙到敦煌郡的世族豪強族人,其實一共也就幾千人而已,但是這並不代表敦煌郡人口增長不慢,因為就是這波移民,敦煌郡有史以來,第一次破天荒的在冊人數突破了二十萬人了,達到了二十三萬之多。
可謂是直接嚇掉了很多敦煌百姓的眼球,因為對於那些一輩子都沒出過敦煌的漢家百姓而言,幾十萬漢人,確實是他們不敢想象的。
而敦煌郡人口這波長得快的原因,自然是這些被伏泉強行遷徙的世族豪強,他們將原本所在郡縣的私兵佃戶等,不需要朝廷動員,自己能帶來的都帶來了。
終究,伏泉實行的不是滅族政策,他們知道去了邊塞家族一定很苦,但並不代表他們會就此沒落,只要有人有地,再有這些世族豪強傳承的儒學經書,他們就一定可以再起,自然的,土地帶不走,但原本屬於他們的人,都是花了最大代價的誘導帶走。
也正是這樣,有著兩波移民的加持,在前任太守的努力下,敦煌郡方才有了大郡崛起的感覺,而因為這中大躍進式的治民之功,伏泉再用馬騰代替那前任太守后前,也是將他調入京師,任為九卿大司農,以示對其苦勞嘉獎。
敦煌縣城外的軍營,離縣城極遠,有些不符合漢代正常的布營規矩,卻是因為前任太守,不忍心對城池附近可以耕作的土地,多加破壞所致。畢竟,敦煌自古風沙多,能夠耕作的土地本來就少,自然要多加珍惜。
伏德等中原將領也是第一次來敦煌,知道緣由后,也未有不滿,只當是散心,便一路騎馬慢行而去。
一路之上,但見不少田野,所種莊稼都已經冒出了不少頭,看這長勢,雖不及中原糧食飽滿,但對於邊塞苦寒地而言,卻是不錯了。
「馬敦煌,沿路莊稼長勢喜人,看來,今歲出塞,真好兆頭也!」伏德大聲笑道,畢竟,縱觀兩漢,前漢用兵西域,常為後勤所累,而後漢卻只以精兵為主出塞,兵員至多數千人,雖然有國內各種原因,但最大的原因便是後勤問題。
後漢不似前漢,在西域周邊廣置屯田,自光武罷除天下郡國兵后,邊地屯田大減,自然出兵西域的兵員少,實在是後勤壓力太大這也是伏泉這幾年在涼州廣置屯田移民的原因。
「伏征西妙贊,若非有驃騎令人所制『化肥』,敦煌安有今日之收成?」馬騰回道,語氣里,帶著不少尊敬,的確,伏泉所出化肥之神物,確實是造福之物。
「化肥?」伏德詫異一聲道:「難怪如此!中原之地,依此物,糧食皆有數成長勢,邊地自古貧瘠,今日有豐收之像,確是難得!」
「此大漢中興,平定四方之祥瑞,驃騎真神人也!」
……
忍著恭維與馬騰以及其他聞聲吹捧的官吏,說了話后,伏德終是跳出了這恭維圈子,尋得清閑。
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對於兄長伏泉,派人所造化肥有意見,相反,在知道使用化肥后糧食的產量后,他可是更加崇拜他那兄長,因為他知道,這可以令糧食瘋狂增長的神物,實在是國家振興,開疆拓土的利器。
在伏德記憶里,那化肥是兄長伏泉,專門令人尋來一些民間會種地的老農,在漢代種地都會加的糞便、草木灰這些東西里,加以改進,以人和動物糞便尿液、熟石膏、水,以不同比例混合后,窖藏深埋后得成。
據說,當時天下選來的數百個種田老農,都各自用自己種地屯糞便、草木灰的法子,用自己的比例調製,而伏泉專門令人在旁記錄比例。
等化肥出后,又在雒陽城外,尋了伏氏的私田,讓這些老農分開種植,直到秋收,觀察誰的田地糧食最喜人。
伏泉不是什麼化學家、工程師,他雖然知道化肥是種糧食的大殺器,可是前世作為一個城市孩子,長大經商,連地都沒下過,又如何知道化肥配製比例,因此只能選這土辦法,希望從這些有經驗的農民手裡,找出最好的化肥比例。
畢竟,早在先秦,以耕作為生的華夏祖先們,可就是不斷的尋找增加糧食收成的經驗的,及至今,糞便增肥也已經廣泛使用了,只是因為各種原因,效果不是非常好而已。
《詩經·周頌》有言,「荼蓼朽止,黍稷茂止」,這就說明早在西周時,農民已認識到雜草腐爛后的肥田作用。而《禮記·月令》中,「可以糞田疇,可以美上疆」,也是說明利用夏季高溫和降雨漚腐雜草,增加土地肥力;《孟子》更有言「百畝之田,百畝之糞」,《荀子》裡面直接闡明「多糞肥田」,諸如此類的關於施肥的記載很多,這都說明當今之世,不懂什麼化學常識的辛勤的華夏祖先們,靠著自己的經驗已經發現了自然肥料並加以利用。
明白這些,伏泉雖然不會做化肥,但不代表他不會使用概率問題,讓那些有經驗的老農去按照記憶里的基本材料,去用他們的經驗勾兌,哪怕最後的化肥只能讓平常收成長几成,但那對伏泉而言,也是完勝。
最終,一位來自於河南地的六十多老者,以所種土地,糧食比以前高了三成勝出,而後,伏泉便一邊令人繼續調製化肥方子,另一邊就強制下令各地依照此方比例,號召百姓試驗種地。
到了如今,中原之地,隨著化肥不斷改進,有的地方的糧食,都已經是以前的兩倍收成了,就是邊地,也是有了數成的新增收成長幅,可謂是造福天下。
而隨著化肥傳播,天下百姓更是無不稱此物為祥瑞,是上天派驃騎將軍伏泉賜給大漢,賜給皇帝的福祉,無形之中,讓得一向以殺伐聞名於世的「戾龍」伏泉,更是平白多了不少美名。
輿論就是這樣,一旦有了對個人利益好的事情,那些受到好處的人,就都會改變自己的看法,天下往往,皆為利也,就是如此。
當然,伏泉心裡清楚,他這種瞎貓碰死耗子的改良土化肥,肯定比之後世的化肥工廠,不管是效果還是產量,都是拍馬也趕不上的,但是有跟沒有,那是兩個概念。
有了化肥后,鹽鹼地也好,地力耗盡的土地也罷,都能重換新生,即使現在的對於那些土地效果不是非常顯著,但比起以往邊地的貧瘠土地的收成,現在使用化肥的增產效果,無論是在邊地還是中原,那幾乎都是立竿見影的!
看著這些長勢喜人的土地,伏德心裡不由暢想,若是再等十年、二十年,邊塞土地都被兄長伏泉移民開墾完后,配上據說還在改良,可以更加令莊稼長勢多幾成的化肥利器,大漢帝國征伐西域,甚至更西之地,不是大大削減了難度嗎?
不過,想到自己曾經見到的那些從土地里取出的密封化肥的罐罈子,伏德就一陣反胃不好受。
記得第一次,當伏德隨兄長伏泉看化肥時,那化肥罈子被打開后,立馬傳出的那股濃重的刺鼻味道,可令他難受之極。而且,這味道是連續的,隨著它的瀰漫,伏德可是只能一直用手掩住鼻子,那味道,就像那久未清洗的茅房一樣,令人反胃噁心。
不知不覺間,伏德一眾人,終於是到了那容納三萬餘人,和近十萬匹馬的寬大軍營,在和軍營將領互相結識后,便開始了第一次閱兵。
看著風馳電掣的漢家精騎,特別是他們做出了很多以前不用馬鐙、馬蹄鐵的騎兵做不出的動作時,在場不論是第一次見到還是已經見過的漢軍將領,又一次開始恭維起伏泉來。
當然,於他們而言,殊為可惜的是因為漢軍大規模換裝,不便掩蓋消息,遠在西域的韓遂也是知道了這利器,這也是他開始能以弱兵在西域諸國聯軍內不敗的原因。
瀏覽閱讀地址: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