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司馬父子被秦擒
自古忠義出父子,司馬一家便如此,留名青史千萬年,何必在乎今日死!當日深夜,北城之中寂寥無聲,唯有吳苪在排兵布陣,欲要打開城門。
藏荼亦是直爽之人,早就在城門外灌木從中埋伏好人馬,等待吳苪開城納降,隱約到丑時左右,吳安帶領千餘人與衡山士兵換崗,待到衡山士兵全部退下的時候,吳安直接下城將城門打開。
藏荼見城門打開,先是有所懷疑,旁邊的副將見狀,便自告奮勇道:「事已至此,當速速行事,吾願帶領五千人馬殺進城去!侯爺以為如何?」
「如此也好,速速進城,若無人便在城門樓上舉火示意!」藏荼頗為謹慎地說道,副將當即頷首,隨即率軍攻入城中。
而吳安早就恭候多時,見秦將進城,竟上前躬身行禮道:「將軍別來無恙,城中並無埋伏,吾等與衡山士卒不和,此時或有人發覺,還請將軍早些行事。」
那副將聽聞此言,便不再懷疑,當即命人在城門上舉起火把,藏荼隨即帶領兩萬士卒殺進城中,吳苪亦是與藏荼合兵一處。
直至殺到城中,司馬寅父子方才覺悟,披掛上陣,整理士卒八千餘人,剩下的幾乎都被秦軍斬殺,兩軍在城中相遇,司馬寅見吳苪與藏荼為伍,不免有些驚訝。
「吳苪,爾意欲何為!」司馬寅眉頭微皺,大聲喊道。
哪知道吳苪只是冷笑,「殊不知這衡山長沙本就是我長沙王的地界,汝等臨江九江兩郡盡數失去,我今日所做,不過是拿回屬於我的東西,守護義帝陵墓,燕侯也對汝等稍微欽佩,倒不如倒戈卸甲,以為後路也。」
司馬寅怒火中燒,當即策馬上前,欲要斬殺吳苪,其身後吳安見狀,亦是持槍出站,兩人一老一少,由火把照明,來回數次,不分勝負。
吳安身強體壯,正是精神時,司馬寅老當益壯,熟能生巧,少將未經沙場,槍法卻極其精湛,大有翻江倒海之勢,老將久經沙場,身經百戰,雖用長戟,卻靈活如蛇,絲毫不落下風。
「汝乃吳家小將,速速退下,將汝叔父首級斬殺,亦可厚葬,今日這般冥頑不靈,早晚必有災禍!」司馬寅來回間依舊勸慰道。
吳安臉色篤定,直接簡單回答道:「事已至此,多說無益,吾等雖叛國,亦不過保全性命而已!」
司馬器在後方見自己的父親幾十回合,心中頗為擔憂,立即上前迎戰,這是藏荼亦是來了精神,命士卒執火把,深夜鏖戰。
藏荼本就是壯年,猶如英布一般,司馬寅父子自然不是其敵手,況還有吳安在一旁,不過十回合,便敗下陣來,雙方士卒見狀直接廝殺起來。
燕侯緊追司馬寅,司馬器則是與吳安相爭,欲要繞后取下吳苪首級,然由於秦軍勢重,衡山八千子弟兵,僅剩下兩千不戰而降,司馬寅父子亦是被藏荼擒住。
直至清晨,北城全部被秦軍佔領,司馬寅父子由吳苪押往咸陽,由胡亥封賞,至於藏荼則是鎮守北城,由於吳苪突然叛變,致使得衡山大半落入秦軍手中,僅僅只有南方郴縣還在共尉的手中。
北城淪落的消息最先傳到郴縣,此刻的共尉正在與曹參商議防禦之策,從北城逃離的小兵直接由侍從帶入殿內,衣服都未來得及整理。
共尉坐在首位,見到如此狼狽的士卒,心中大為擔憂道:「諸多將士尚在北城,汝為何狼狽而來,莫不是有什麼不測之事發生?」
那士卒聞言,當即伏地大哭道:「啟稟大王,北城盡落秦軍之手,一萬衡山士卒,只餘下兩千,全部投降秦軍,司馬將軍父子被擒!」
共尉在旁,臉色霎時間慘白無比,若不是曹參侍從在旁攙扶,定然摔倒,曹參盧綰在旁,沉吟片刻,盧綰最先發問道:「吳苪親自率五千士卒,按理來說,當無恙也,為何潰敗如此之迅速,還請細細道來。」
那士卒聽聞此言,臉色更多的是憤怒!咬牙切齒道:「若非吳苪,安得如此!」
「此言怎講?」曹參有些低聲地問道。
「吾司馬將軍謹慎守城,不一時吳苪率軍前來,聽聞其乃漢軍,將軍自是不敢多疑,誰知第二日晚竟開城放入秦軍,以至於北城不攻自破,司馬將軍父子被擒,還是吳苪親自押往咸陽,今事言明了,吾欲與將軍同去!」
言罷,竟直接在殿上撞死,嚇得共尉連忙擺手示意侍從將其厚葬,繼而轉身看向曹參,「兩位將軍,吳苪本就是王爺,今心中不悅,才行此下策,致使得衡山半壁江山丟失,為今之計,當若何也?」
曹參有些無奈,悔不聽盧綰之言,只得低聲道:「郴縣距離北城二百里,暫時無礙,吾等謹慎把守即可,況藏荼孤身一人,不敢深入,否則楚國定會出兵,不管漢王,亦或是楚王,絕不允許秦軍這般冒進的。」
共尉被曹參安慰兩句,便前往後殿靜養,殿上空留下曹參和盧綰,盧綰只是來回踱步,不住地嘆息道:「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啊,吳苪豈非人臣,義帝身死,當囚禁起來,而今因仁義喪失五千兵馬,北城盡失,真乃一損再損也!」
曹參在一旁被說落的不敢支聲,良久方才開口道:「誠然此事吾之過也,且先行稟告漢王,再另行定奪,如今郴縣尚在,九江便不會受到威脅。」
「也好,也好。」盧綰嘆息罷,直接向著殿外走去。
南方諸事不提,且說咸陽城中,胡亥每日還在惦記韓信何時攻下齊國,未曾想衡山先傳來捷報。
其言曰:「衡山北城,不攻自破,乃吳苪之功也,今解司馬父子前往咸陽,吾自守北城,以待陛下吩咐,今先早傳,諸多細事,皆在後方。」
胡亥稍微看了一眼,心中大喜,當即命扶蘇安排傷者以及衡山投降人員,全部發配郡縣,從事農耕,兩年之後,方可放歸故里,此乃新秦制,以免久囚他國士卒,造成秦國內亂,得不償失,為秦服務兩年,賞賜錢財,歸回故里,心中自然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