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留學生到美國著名記者和律師代 跋(2)
功夫不負有心人,畢業前半年,他有幸被學校推薦到全美電視網(NBC)做實習記者。「我一直認為媒體應充當替弱者主持公道的角色,恰好我被安排到著名的DɑvidHorowitz的《討回公道》消費權益節目製作組。我們利用媒體的力量,向一些美國主流大公司挑戰,迫使這些大公司不得不屈服於平民百姓。」
「有一次,一對80多歲的白人夫婦被一家投資公司騙去所有的儲蓄,執法部門又推說是屬於民事官司,應該自己去找律師,而他們根本無力聘請律師。在四處求助無門之際,他們找到了我們的製作小組。剛開始,這對夫婦對我這位剛過21歲,到美國不到四年,說英語有口音的中國實習記者半信半疑,但是我帶他們和攝影機到警察局,直接要找拒絕接案的警察查個清楚,當警局的主管發現我們是《討回公道》的採訪記者時,他們馬上指派另一名偵探來處理此案,不到兩個星期,警察就將全部的錢追回來。」
「雖然這份實習記者工作是不付薪的,但是半年的實習,讓我學到了不少書本上沒有的社會經驗。等到我畢業時,由於實習表現不錯,在Horowitze及我的教授的推薦下,我被全美最具影響力的《洛杉磯時報》錄用,對於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說,一般都是先到小報跑幾年新聞,到進《洛杉磯時報》工作已經是新聞職業的頂峰。沒想到我這位到美還不到四年的中國留學生,居然一下子被《洛杉磯時報》錄用,令不少同學大跌眼鏡。」聽到這裡,我心想,這個傢伙來日肯定會大獲成功的。
《洛杉磯時報》能聘請他,也有它的原因。原來80年代,來自中國大陸及台灣、香港的大批居民紛紛湧入南加州,聚集在聖蓋博谷一帶,而這裡的媒體都被中文媒體所佔去,為了搶回市場,《洛彬磯時報》在華人社區推出中英雙語版報紙,每星期都在英文報中附送四頁的中文新聞,加強對華人社區的報道,以吸引華人讀者。
「由於我懂中文,又會普通話及廣東話,報社對我相當器重,讓我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不需要和其他記者一樣每天都要發稿。一些華人社區人士發現《洛杉磯時報》也有會說中文的記者,大吃一驚。不過,好景不長,8個月後,《洛杉磯時報》中止了中文版。意氣風發的我,突然間嘗到了在美國失業的滋味。」
「更糟糕的是,我的實習期快完,而身份也因為突然失業而將泡湯。天無絕人之路,比起四年前剛到美國,我起碼有了學位,我有兩手準備,尋求華文媒體的出路,另外,萬一找不到可以辦身份的工作,就回學校繼續念書,拿學位,等身份。」
「幸好我在替《洛杉磯時報》跑新聞時就結識了王艾倫、陳青、應詩澄等幾位熱心的華文記者,我一開始在華文報社找工作時,他們替我推薦,我申請的第一間報社是《世界日報》。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筆試,總編輯郭俊良再和我面談兩個多小時。」
上班不到一個月,美國就爆發一宗中國留學生殺害教授的大案。一名來自北大,名叫盧剛的留學生,因為沒有爭取到獎學金而遷怒於系主任、指導教授及另一位得到獎學金的大陸學生,他一氣之下持槍殺害了這些人。
「事件剛爆發,馬上引起全美中英媒體的關注。《世界日報》派出記者到學校作實地採訪,而《國際日報》由於經費有限,而只能讓我作電話採訪。經過多番聯絡,我找到當地的警察局長,這位局長聽說我是來自中國的,馬上談起半年前他太太隨參觀團到中國的經歷,我也沒有急於追問案件的情況,反而和他談起中國的風土人情。」
「沒想到第二天他主動打電話找我。盧剛在行兇前曾留下幾封信,有一封是中文的,他想請我幫他們翻譯一下。原來是盧剛的遺書,他陳述了他一生受重視,而來美后因為受他人排擠感到不平而持槍殺人的動機。我並沒有拿去發表,局長看了譯稿,讚揚我的速度及功力。我便趁機問道,既然他的殺人動機已知道了,有沒有可能將此謎團公佈於眾,以教育社區及他人。他知道我的意思,不僅同意我發表,而且還傳給我盧剛用英文寫的遺書。第二天,《國際日報》頭版頭條揭開盧剛殺人案的真相。報紙發行一個多小時后,全部售完,馬上加印。」
盧剛事件后,《世界日報》開始後悔了,不斷想讓鄧洪回去。但是,《國際日報》給他很好的機會。一年後由於郭俊良的力邀,他轉到了《世界日報》。
《世界日報》給他很大的自由空間,派他跑一些與美國主流打交道的門徑。開始是警案局、法院,後來跑美國主流政治。「我先後採訪過美國總統尼克松、里根、布希、柯林頓等政要。」他不無自毫地告訴我。「在一個膠捲中,前面是我攝的柯林頓的照片,后一部分是中餐館女老闆屍體照片,這樣的經歷,只有記者才會遇到。」在記者生涯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不平則鳴,他利用自己對美國政治及警察、法庭等機構熟悉的便利,以及在「討回公道」學到的知識,於是在報紙上開起了「消費者權益」專欄,替華人消費者打抱不平。在採訪過程中,他結識了許多忘年之交,包括在美國以及全球刑事科學界享有「神探」之稱的李昌鈺博士,美國首位華裔女市長陳李琬若,首位華裔市長黃錦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