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三)

第一章 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三)

只重技巧就彷彿考前臨時抱佛腳。縱使有時順利過關,甚至成績還不錯,但不經過日積月累的苦讀,絕對無法學得精通,也不能增進心智成長。

試想如果耕種也臨時抱佛腳,這不是很荒謬嗎?春天忘了播種,夏天忙著享樂,秋天能夠收成嗎?播種什麼收穫什麼,沒有捷徑可抄,這是自然界的定律。

世事也是這樣。在人為的社會體制中,例如學校里,你或許能靠著一點小聰明,成功於一時。短暫的人際關係中,你也可憑藉個人魅力暢行無阻,不但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甚至會被視為知己。但對於持久的人際關係,這些次要的長處便英雄無用武之地了。倘若沒有真誠的品德作後盾,日久見人心,真正的動機總會浮現,一時的成功便難以為繼。

許多具備這些次要優點,也就是社會公認有才華的人,往往欠缺基本的品德。不論是同事、朋友、配偶或處於尷尬年齡的青少年,你的四周一定存在這種有缺陷的人。事實上品德才是溝通的利器。美國作家、哲學家愛默生(RalphWaldoEmerson)曾說:「大聲喧嘩反而難以入耳。」

當然,也有人品德修養不錯,卻不善言辭,自然影響到人際關係的品質,但畢竟瑕不掩瑜。

由此可見,內在本質比外在言行更具有說服力,這個道理人人都知道。有人能獲得完全的信賴,因為我們了解他的本性。所以不論他是否能說會道,或是否擅長於人際關係,我們依然信任有加,而且與他們合作無間。

文學家喬登(WilliamGeorgeJordan)曾說:

人性可善可惡,冥冥中影響著我們的一生,而且總是如實反映出真正的自我,那是偽裝不來的。

認識個人的心靈地圖

本書彙集了追求圓滿人生所不可或缺的七個基本習慣,它們是長保快樂成功的不變真理,放諸四海皆準。不過,我們必須先了解人類的「思維」以及如何轉換思維,才能真正認識這七個習慣。

先前提到的品德成功論與個人魅力論就是兩個典型的社會思維。「思維」(paradigm)這個字來自希臘文,最初是一個科學名詞,目前多半用來指某種理論、典範或假說。不過廣義而言,是指我們看待外在世界的觀點。我們的所見所聞並非直接來自感官,而是透過主觀的了解、感受與詮釋。

簡言之,我們可以把思維比作地圖。地圖並不代表一個實際的地點,只是告訴我們有關地點的一些信息。思維也是這樣,它不是實際的事物,而是對事物的詮釋或理論。

乍到一處陌生地方,卻發現帶錯了地圖,難免感到冤枉無助。同樣地,若想改進缺點,但著力點不對,徒然白費工夫,與初衷背道而馳。或許你並不在乎,因為你奉行「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人生哲學。但問題在於方向錯誤,「地圖」不對,努力便等於浪費。惟有方向(地圖)正確,努力才有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也才有可取之處。因此,關鍵仍在於手上的地圖是否正確。

我們每個人腦海中都有許多地圖,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關於現實世界的,是有關個人價值判斷的。我們以這些心靈的地圖詮釋所有的經驗,但從不懷疑地圖是否正確,甚至於不知道它們的存在。我們理所當然地以為,個人的所見所聞就是感官傳來的信息,也就是外界的真實情況。我們的態度與行為又從這些假設中衍生而來,所以說,思維決定一個人的思想與行為。

現在來做一個小小的測驗,請先看圖1-1與圖1-2。你認為圖中是兩位女士嗎?她們大約幾歲?長相如何?衣著如何?身分又如何?

或許你認為圖1-2的女士是位妙齡女子,時髦、端莊、討人喜歡,是約會的好對象,也有當模特兒的本錢。如果我說你看走眼了,這位女士已六七十的高齡,而且面帶憂戚,絕非模特兒,或許過馬路時還有勞你扶她一把,你會有什麼反應?究竟誰才是對的?假使不論你怎麼觀察,也看不出那是一位老婦人,不妨再試試看。你能否辨認出她的碩大的鷹鉤鼻子,她的披肩?

若我們是面對面地討論,你就可以把你看到的描述給我,我也可以把我看到的講述給你。這樣不斷交流看法,直到我們都清楚地把所看到的指點給對方。

因為做不到這一點,所以現在請再看圖1-3,並且將它與圖1-2對照。你看出這位老婦人了嗎?在繼續往下讀之前請先看看她,這很重要。

多年以前我就讀哈佛商學院時,首次接觸這個實驗。當年那位教授藉此說明,不同的人對同樣一件事會有不同的看法,並且都能成立。這無關乎邏輯,而是心理因素使然。

起先,教授把兩疊卡片分發給教室兩邊的同學,其中一疊是圖1-1的少婦像,另一疊是圖1-3的老婦像。他給我們10秒鐘觀看這些卡片,然後收回。接著在銀幕上打出兩者重疊后的畫面,也就是圖1-2,並要全班描述這位女子。結果,事先看過少婦像的,幾乎一致認定這就是那位少婦;而先前看到老婦像的同學,也都認為圖1-2是位老婦人。

接著教授請同學說明理由,雙方各執一詞:

「別開玩笑,我看她絕對不超過二十幾歲,怎麼可能是個老太婆?」

「你才開玩笑,她少說也有70。」

「你怎麼啦?瞎了嗎?她很年輕,漂亮又可愛。我倒想帶她出去遛遛。」

「可愛?她是個丑老太婆。」

當時我們都心知肚明自己觀點不一定正確,對方的看法也可能成立,只是口頭上誰也不肯認輸,只有少數同學試著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這幅畫像。

經過一番爭辯,雙方僵持不下。終於有位同學走上前去,指著一條線條說:「這少婦戴了一串項鏈。」另一位馬上反駁:「不,這是老婦的嘴角。」於是大家你來我往開始一一討論畫中每個細節,並逐漸接受對方的觀點。但當轉過臉去,然後再回頭看時,大多數人又會立即認出當時被限定在10秒鐘之內看到的形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風靡美國的成功手冊: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風靡美國的成功手冊: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