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1492年,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到達北美洲的時候,這片大陸上已經居住著幾百個美洲土著部落了,但是他們稀稀落落地分散在各處。歐洲人並沒有在同一時間遇見所有這些部落,各國探險家在不同的時期與他們建立了聯繫。據我們所知,這些分佈廣泛的美洲土著部落在語言、管理形式、社會組織、風俗習慣、房屋建築和生存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美洲土著沒人能準確地說出最早的美洲人是什麼時候或怎樣到達現在的美國的,他們到達這裡的時間可能晚到12000年以前,也可能早到70000年以前。即使那比較近的估計是正確的,土著美洲人在這片大陸上的時間也比歐洲殖民者在這裡的時間長了30倍,歐洲人是16世紀晚期才開始到達北美洲的東海岸的。在那麼多個世紀里,最早的美洲土著人一直在做什麼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是神秘而不可解的。美洲土著人並沒有留下文字記載,然而,考古學家們根據他們的手工製品做出了很多推測,民俗學家們也記錄了豐富的歌曲、傳說和神話。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美洲土著人經常將最早來自歐洲的移民作為朋友來歡迎。他們對這些新來的人在農業耕作和森林環境知識方面加以指導,教他們認識玉蜀黍、豆子、西葫蘆、槭糖、雪地鞋、長雪橇和樺樹皮獨木舟。事實上,如果沒有這些美洲土著人的幫助,會有更多的歐洲移民在東北部嚴酷的冬季中饑寒而死。朝聖者與清教徒1620年,一小群歐洲人乘「五月花」號從英國航行到美洲。他們是一群宗教改革者———對英國教會不滿的清教徒。他們放棄了從內部「凈化」教會的希望,轉而選擇退出教會,這一行動使他們被稱為「獨立派」,而我們將他們稱為「朝聖者」。他們在北美洲登陸,在現在的馬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建立了一個定居點。在友好的美洲土著部落的幫助下,普利茅斯定居點在北美洲嚴酷的條件下生存了下來。然而,這個殖民群體並沒有發展壯大,最後,它被北方的一個大得多的定居點———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區吞併了。像普利茅斯定居點一樣,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區也是由宗教改革者建立的。然而,這些改革者並沒有從英國教會中退出。與「獨立派」不同的是,他們是試圖從內部改革教會的清教徒。在美洲,這些清教徒希望能建立一個像殖民地總督約翰·文斯洛普所說的那樣一個「山上之城」,一個在所有的方面都受《聖經》指導的模範社會。他們的管理形式將是一個神權政治,即一個直接受上帝指引的政府。清教徒的中心信念包括:人類是為了信仰上帝而存在的,而《聖經》則是上帝意旨的惟一表達。他們還相信得救宿命論———這是約翰·卡爾文的信條,他們認為上帝已經決定了哪些人將得到拯救,哪些人不能。然而,那些被選中得救的人———或者叫聖徒,卻不能認為他們自己被選中是理所當然的。因此,所有虔誠的清教徒都要通過艱難困苦以及時時發現的上帝恩寵來尋求自己的靈魂。清教徒們認為他們獲得善終的惟一途徑就是辛勤的工作和自律。這就是今天當人們談到「清教徒倫理」時所指的思想。到18世紀早期,由於比較寬容的新教團體吸引了大批追隨者,清教主義在新英格蘭全境呈現衰敗趨勢。然而,對於這種新自由的反響在18世紀20年代左右開始興起。大覺醒運動是一系列席捲了殖民地區的宗教復興運動,其領導者是雄辯的牧師們,包括著名的喬那森·愛德華茲和喬治·懷特費爾德,大覺醒運動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皈依者參加眾多的新教組織,但卻並沒使舊式的清教主義重獲生機。然而清教徒關於勤勞、節儉、自我改善和自立的信念卻至今仍是美國的基本美德。南部的種植者南部的殖民地區與新英格蘭在氣候、作物、社會組織和宗教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雖然和北部一樣,在南部也同樣產生了繁榮的沿海城市,但在這些城市的遠方,卻是大片的種植園,而不是小農場。種植園雖然有著浪漫的形象,但實際上就是大面積的農場和商業中心。在一個種植園中可能有多至一千人在生活和工作,而其中的很多人都在受著奴役。第一批黑奴是在1619年被運到弗吉尼亞來的,這是朝聖者們在普利茅斯登陸的前一年。雖然奴隸制度存在於包括馬薩諸塞在內的每一個殖民地區,但是種植園制度和奴隸制仍然是從一開始就緊密相關的。大多數種植園主都是英國教會的成員,他們認為自己屬於貴族階級。第一代種植園主,也就是建立了那些大種植園的人,同清教徒一樣,雄心勃勃、精力充沛、嚴格自律並且足智多謀。然而,他們的生活方式卻比清教徒要舒適優雅得多。1750年,清教在各地開始衰退,而南方的種植園制度則正在走向它的高峰。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