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之後的刻骨憎恨(1)

感謝之後的刻骨憎恨(1)

1900年9月29日,李鴻章到達天津。

在碼頭上等候的人們發現了一個令他們意外的情況:一隊由俄軍官兵組成的儀仗隊吹奏著歡迎曲,配合著一群身穿漂亮禮服的俄國官兵,正表情興奮地等待著李鴻章。

李鴻章乘坐的"

平安"

號輪船遠遠駛來的時候,旁邊有一艘全副武裝的俄**艦在護航。

各國已經相互串通好了,"

要在碼頭上給這個中國大員一個明顯的冷淡"

,因此,他們對俄國人"

為什麼對中國人如此尊重感到大惑不解。

他們眼睜睜地看著李鴻章在俄國人的熱烈歡迎中走下了輪船,並且在俄軍的嚴密護送下前往天津城。

在天津的為李鴻章準備的寓所大門和四周,"

俄軍衛隊建立了嚴格的保衛制度,出入必須有出入證件,防止一切閑雜人等靠近總督大人。

同時,各國又聽到了另一個消息:那艘俄**艦其實早已開到上海,準備用軍艦將李鴻章接到天津,只是後來李鴻章改了主意,俄**艦的任務才改為護航。

對俄國人的陰謀反應最激烈的是對中華帝國有著憤怒情緒的德國人,一個德國上尉用"

粗魯的語言質問俄國人為什麼要穿上禮服來歡迎這麼一個人物。

剛剛到達天津的瓦德西也堅決"

拒絕接見李鴻章"

,說他"

只管戰事,不管交涉。

連在上海已經和李鴻章會晤過多次的德國新任駐華公使穆默也拒絕和李鴻章見面了。

被俄軍官兵"

嚴密保護"

起來的李鴻章在各國極其冷淡的情緒中感到心情惡劣。

他住的是海防公所而不是直隸總督的衙門。

有人告訴他總督衙門現在不能住人也不能辦公了,但李鴻章堅持要去看看,結果他看到的是一片戰火后的廢墟。

在廢墟中他接受了直隸總督的總督關防(文件)、鹽政印信和欽差大臣的大印。

他曾經在天津的這座衙門職掌這些大印達二十多年,他太熟悉這處他苦心經營的北方要地了。

如今他看到的這座城市已是滿目瘡痍。

由此他聯想到正在崇山峻岭之中逃亡的朝廷,聯想到已經被聯軍佔領的京城以及整個帝國的命運,這個近八十歲的老人坐在廢墟中"

痛哭了一場。

他還要為挽救帝國如今的尷尬局面展開談判。

首要的問題是要儘快達成"

停戰協議"

,因為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協議,中華帝國的"

宣戰"

就還處在有效狀態。

也就是說,現在帝國和各國聯軍還處在戰爭狀態--登陸后的德軍開始大規模地向北京開進,德軍聲稱的立場是:用武力掃平這個國家。

更為嚴重的是,李鴻章的"

議和"

使命不僅僅是要保住這個帝國不被列強瓜分,最要緊的是要確保慈禧太后的掌權地位,而英、德兩國異口同聲地宣布他們支持光緒皇帝而反對慈禧,這使所有的問題首先失去了交涉的基礎。

李鴻章多次打電報給逃亡途中的朝廷,要求趁著德軍大軍沒有到達北京之前,儘快以帝國政府的名義優恤被殺的德國公使,為外國公使在帝國被殺一事向世界道歉,並在這個基礎上儘快向各國遞交國書,"

盡捐嫌隙"

,為即將開始的"

議和"

鋪平道路。

但是,令李鴻章尷尬的是,德國和英國拒絕承認李鴻章的"

全權議和大臣"

的身份。

只有俄國人例外。

俄國人不但對李鴻章表示出極大的"

尊重"

,而且頻繁出入李鴻章的寓所,使被各國故意冷落的李鴻章的寓所內外整天充滿著俄語和漢語的"

互相問候"

之聲。

各國派出的密探紛紛報告,俄國人和李總督正在策劃著某種陰謀。

突然,俄國人聲明:他們決定"

從北京部分撤軍"

,以配合李總督主持下的"

議和"

,而且他們"

堅決支持皇太后。

緊接著,李鴻章打電報給朝廷,"

感謝俄國從北京部分撤軍的承諾,並請俄國人勸說德國也這樣做"

李鴻章是親俄派"

帝國已經和俄國人私下達成了某種交易"

各種傳言在各**隊、領事和公使們之間流傳。

儘管李鴻章立即對此做出解釋,並且故意對在天津海關稅務司供職的英國人杜德維說,他對英國人"

答應派軍艦來上海接他到天津而沒有遵守諾言"

感到不解,如果英國人的軍艦到上海,他就不會讓俄國人的軍艦護送,這樣就"

不會引起關於他和俄國人的流言了。

李鴻章有點"

此地無銀三百兩"

的解釋更加重了各國的懷疑。

關於李鴻章是否是"

親俄派"

的問題史料紛雜,但絕不是空穴來風。

李鴻章和俄國人的關係確實令人生疑。

1896年,代表中華帝國簽訂《馬關條約》后回到京城在賢良寺賦閑的李鴻章接到朝廷的一道諭旨:著特命頭等欽差大臣李鴻章往俄國致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

沙皇加冕,各國派員祝賀,本是正常國際交往。

但李鴻章不願意去。

朝廷本來也沒打算派他去,原來派的是當時的湖北布政使王之春。

但是,當時帝國駐俄公使許景澄說,前不久由恭親王率團去俄國祝賀俄歷新年的時候,俄方就對帝國代表團的"

級別"

表示出不滿,認為帝國應該派出更高"

級別"

的大臣來,以示對俄國沙皇的敬重。

王之春的級別顯然不夠,於是朝廷想到了李鴻章。

李鴻章以在日本馬關時被刺受傷為理由加以推辭,但是朝廷堅決不準。

等李鴻章看到確實到了"

眾望所歸"

的時候,便表示自己"

非敢愛身,惟虞辱命"

,決定"

一息尚存,萬程當赴"

了。

但是,他的年老衰弱在一定程度上不是裝出來的,在向慈禧和皇帝辭行請訓的時候,由於君臣對話的時間過長,一直跪著答話的七十多歲的李鴻章最後竟然站不起來了,只好由兩個太監把他架了出去。

他出了宮門就昏倒了,兩個小時后才蘇醒過來。

在長時間的君臣對話之中,李鴻章反覆強調了一個主題:甲午戰爭的結局表明,日本是帝國最大的威脅,而且日本有和英國人結盟的跡象,目標肯定是針對帝國的。

帝國要想圖存,只有一個辦法:與俄國結盟。

這個想法在當時的帝國朝野內不是李鴻章一人的觀點。

甲午之後,面對日本越來越強硬的武力威脅和越來越暴露的領土野心,加上日本和英國在對中華帝國的"

勢力範圍"

的分配上已達成某種默契,企圖聯合向帝國索取更大的利益要求,因此朝野上下一片憂心忡忡。

俄國與日本是歷史上的冤家對頭,甲午之後是俄國"

不惜使用武力"

強迫日本將遼東歸還中國,因此,雖然朝中有人明白俄國人此舉是為了自身利益的安全,但"

聯俄拒日"

的暗流已經不可阻擋。

軍機大臣翁同■、湖廣總督張之洞等朝野大員是持有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兩江總督劉坤一的觀點更加明確,他認為威脅帝國的國家以日本為最,指出日本妄圖侵佔帝國東三省的野心積蓄已久,俄國人對此最不願意,因為它與中國的東北接壤,所以"

我若乘此時與之深相結納,互為聲援,並稍予便宜,俄必樂從我。

帝國朝廷中的官員為了使"

聯俄"

行動進行得順利,甚至反對李鴻章帶他的大兒子李經方去俄國,因為這些官員認為李經方有親英傾向,懷疑他和"

英倭陰相結納"

--為了給兒子"

清洗不實"

,李鴻章堅請兒子與其同行。

最後李經方還是在光緒皇帝的批准下跟隨前往了。

這從另一個方面表明,"

聯合俄國"

的外交行為絕不是李鴻章的私人行為,而是帝國朝廷既定的外交原則,李鴻章只不過是倡導者之一和親赴俄國落實的人。

李鴻章的隨行人員有45名之多。

令人驚奇的是,幾個侍衛抬著一口彩繪金漆的大棺材堂而皇之地走在他的身後,成為他出訪隊伍中最醒目的一件物品。

這口大棺材一直跟隨他走訪了俄、德、法、美等諸個國家,繞了大半個地球,讓全世界都領略了中國工匠製作棺材的非凡技巧--在當時的中國人心中,外國即是"

番邦"

,走出國門就如同"

深入虎穴"

,而征途萬里,其一路艱險程度不亞於唐僧取經。

同時,帝國似乎有這樣的傳統,官員在執行重大使命時,為了表示自己"

誓死完成"

的決心,往往和戰場上背水一戰的將領抬著自己的棺材衝鋒陷陣一樣,也帶著棺材表示自己義無反顧--李鴻章此行的公開目的僅僅是參加外國一個皇帝的加冕典禮,搞得如此誇張實在令人不可理解。

但是,他在出發的那天說的話,也許是解釋之一。

  

下一章:感謝之後的刻骨憎恨(2)書籍詳情頁上一章:春帆樓里的帝國重臣(4)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
上一章下一章

感謝之後的刻骨憎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