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變的目空一切、自命不凡(2)
自命不凡的孩子們覺得自己是萬物的中心,應該得到關注,這種認識他們從小就有。他們不懂得容忍,所有的要求都會被滿足,他們被寵壞了。家長們時刻關注他們的感覺——如果不帶她去,她會多失望啊!如果他做得不好,會多傷心呀!——而不是將這些情況視為重要的學習機會。關心孩子的感受的這種衝動本意不錯,但如果對孩子的需要過於敏感,有時就會產生反作用,孩子會因此失去培養他們情感和韌性的人生體驗。一位富有經驗的高中指導老師不久前對我說:「這是我所見到的最難管理、最麻煩、最嬌慣的一代。」這正是那種鼓勵自命不凡的家教方式的惡果。不久前一位母親告訴我,她5歲的孩子總在學前班的課堂上搗亂,老師說她拒絕合作,不排隊,在需要保持安靜時哇哇亂叫,甚至還會講髒話,這位母親感到非常尷尬。當她向我講述這些時,我要求她告訴我孩子在家裡的表現。她說女兒在家經常講髒話,「我不知道她怎麼想的,我可從來不會對我媽媽那樣講話」。她不會對自己的母親那樣講話,是因為「媽媽不會容忍的」,同樣,她女兒敢跟她說髒話,是因為知道她會容忍。這位母親自己向女兒暗示了這樣的信息。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些自命不凡的孩子是從哪裡來的呢?為什麼一些非常理智非常有思想的家長會容忍他們自己的父母永不會容忍的一些行為呢?為什麼很多家長都覺得很多情況下孩子會比他們更有決定權呢?對於很多父母來講這都開始於一件只花費17美元的漂亮的連褲童裝。這種感覺多好啊!只需要17美元就可以讓你和你的寶寶高興,這太有滿足感了,並且還充滿樂趣。開始時真得很便宜,幾年後,情況就變了。在文具店你要買托卡玩具,在食品店要買糖果,此外還有漫畫、玩具首飾等等。逐漸地,你徹底接受了新的角色:一個有份重要工作的人——讓你的孩子高興。誰能想到這個角色要扮演到什麼時候呢?30年後,當他們不高興時,你會發現自己甚至在為他們的心理諮詢付錢!對於父母來講,設定界限太難了。我們現在面臨的鬥爭要比我們父母嚴峻得多。我們小時候也沒有像今天的孩子這樣成為重要的營銷對象。今天,任何一個吸引孩子的節目都穿插了很多廣告。剛剛過完萬聖節,廣告人就一本正經地宣傳一件在聖誕節時「必須擁有」的玩具。當然,孩子們對待玩具沒有任何歧視,一向是來者不拒。一天晚上,我的女兒對我說她想要那件剛剛在電視上看到的玩具。當我問她為什麼想要那件玩具時,她盯著我好像我長出了翅膀。孩子們不僅僅是過多的廣告的犧牲品,現在很多的「產品代言」也會在電視或電影上用微妙的方式向他們宣傳。這種代言非常流行,因為你不能用遙控將它跳過去。所以你的小兒子會看到他最喜歡的電影人物喝哪種可樂,兒童漫畫里的人物用哪種香波。對於孩子來講,尤其是小孩子,他們很難區別什麼是現實生活,什麼是電視。產品代言更加大了這件事的難度。雜誌同樣在刺激年輕人的消費**。不久前《紐約時報》對青少年雜誌的目標群體以及廣告詞做了一次調查。《康黛·那斯特青少年時尚雜誌》的廣告詞是「14歲的女孩可以——也值得——像成年的超級模特一樣穿3000美元的時裝」。雜誌文化似乎更推崇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對青少年消費習慣進行研究的元素市場調查公司總監說:「青少年是貪婪的消費者,他們不用付房租,不用付健康保險金,所以他們的收入幾乎全部是可支配收入。一般來講他們都不存錢,時尚就是花錢、花錢、再花錢。廣告人渴望在年輕時就抓住他們,這樣會有更大的機會讓他們成為終身顧客。」得克薩斯大學的營銷教授詹姆斯·麥克尼爾研究了30年的兒童消費行為,他發現,10歲以前的兒童成了兒童市場的後備軍,每年要花費近14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