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倒嗓」
戲劇演員最害怕的事情是受傷和倒嗓,但這兩件事情卻偏偏都被父親給攤上了。那是在上海通商旅館的戲台上演《獅子樓》,伯父七齡童演武松,父親演西門慶。根據劇情,父親要從三張桌子的高台上翻跟斗下來。因為整個舞台太小,三張桌子疊起來幾乎碰到了屋頂,父親站在上面根本無法直立,這樣自然影響整個動作的發揮。父親翻到一半已經感覺到不妙了,手肘下意識觸地,造成粉碎性骨折,但他依然咬緊牙關把戲演完。隨後,父親在焦慮不安的養傷過程中度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這段無法演戲的時光對於父親而言無疑是備受煎熬。沒想到傷好后沒多久,1940年父親突然遭遇了「倒嗓」。「倒嗓」指的是戲劇演員在青春期變聲變壞了。此時父親的嗓音每況愈下,最終「文武唱做二面」的牌子和他的嗓子一起倒掉了。按照戲劇界的慣例,遭遇倒嗓的戲劇演員一般都會做出退出舞台的決定。他們也許從此就不得不從事與戲劇完全不相干的職業了。當時,父親就面臨著這樣一個難題:繼續演戲還是從此退出?那一段時間父親真是食不知味,寢不能寐。父親最終暗暗地告訴自己:無論如何,我一定要演下去!但嗓子都「倒」了,怎麼演呢?於是父親有了自己的主意:文不行就武,唱不行就打。爺爺一向不希望父親學戲,對於父親遭遇「倒嗓」之災根本沒有當一回事,既然不能上台,爺爺就任父親遊手好閒地閑逛。父親如魚得水,幾乎看遍了當時上海所有戲院所有劇團演的所有戲。最後把偷師學藝的師父「定格」在蓋叫天父子身上。那時的大上海,紅極一時的蓋叫天正在演出連本《西遊記》,一演就是一個月。父親反正已經「倒嗓」,無法上台表演,恰好有很多時間去觀摩蓋叫天父子的表演。他一次又一次為蓋叫天父子的精彩表演所折服。在大飽眼福之餘,一個念頭悄悄地在父親心底萌發:「我要開紹劇猴戲!我也要演孫悟空!」當時猴戲悟空戲作為京劇劇目的一部分,早已經為廣大觀眾所熟悉,同時形成了風格迥然不同的北派和南派。北派代表人物是楊小樓,另外有郝振基、李萬春、李少春等人,南派的代表人物是鄭法祥和蓋叫天、張翼鵬父子。除了京劇,他還觀摩了崑劇、婺劇、滬劇等多個劇種的猴戲。這樣彙集百家,博採眾長,他漸漸對孫悟空有了自己的看法。沒過多久,同春舞台的師傅們得知了父親想開猴戲的願望,紛紛鼓勵他,並建議他先學好武戲,作為基本功。於是父親又向海師傅(就是吳月樓)請教。經過長期的努力,父親逐漸學會了《夜奔》、《花蝴蝶》、《伐子都》、《挑滑車》、《戰馬超》、《周瑜歸天》等著名的傳統武戲,為他今後的猴戲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