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小傳(3)
1942年5月,**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周揚當即以一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的眼光,充分肯定了《講話》的重大思想意義。他不但自己認真學習《講話》的精神,在課堂上講給魯藝的學生們聽,幫助他們學習和領會《講話》的深刻內涵,也在各種文藝活動場合熱情宣傳和貫徹《講話》精神。周揚一生都孜孜不倦地從事著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宣傳、解說和應用。延安整風運動期間,周揚寫了批判托派文藝理論的《王實味的文藝觀與我們的文藝觀》。**親自修改定稿,給予文章和作者以極高的評價。為貫徹《講話》精神,在積極倡導新秧歌運動中,周揚寫了《表現新的群眾的時代》一文並指導文藝工作者與群眾一起,改造舊秧歌,使之成為反映階級鬥爭、人民群眾現實生活的新內容。1943年春節期間,魯藝排演的《兄妹開荒》等,就是這種熔戲劇、音樂、舞蹈於一體的新秧歌劇。對群眾在文化上的創造,周揚不僅重視,而且滿腔熱情地歌頌與扶持。次年,他又先後發表《開展群眾新文藝運動》、《論秧歌》等文,並組織編選了《中國人民文藝叢書》。1943年底,他親自寫了一篇報道式的文章,向大家介紹一位不識字的勞動詩人——孫萬福。他把孫萬福帶有豐富色彩、帶有詩的結構和風格的言語,一字一句記下來,寫成了五首真正莊稼漢的詩。最後他為孫萬福祝福,祝福他在明年第一在糧食上,第二也在詩上有更好的收成。對趙樹理等人的作品,周揚也熱情地評論過。同年秋,周揚鑒於魯藝的同學沒有參加文藝座談會,便邀請**主席給大家講課。那天,**穿了一身灰布軍衣——褲腿膝蓋打了兩塊補釘,到「魯藝」籃球場給全體師生員工講課。號召大家:從小魯藝走向大魯藝,走向社會。他一邊幽默地講,一邊做著動作:「把屁股從資產階級那邊坐到工農兵方面來」。1943年,周揚任延安大學校長兼延安大學魯迅文藝學院院長,按照黨中央的決定,要將該院辦成為中國革命培養一批高級文藝幹部的學院。他遂將延安著名作家、藝術家,聘為「魯藝」學院的教授、副教授、講師。例如「魯藝」文學系的教授、講師就有艾青、蕭軍、高長虹、何其芳、陳荒煤、舒群、周立波、公木、歐陽凡海、嚴文並、李又然同志;蕭三、丁玲、艾思奇等人被聘請為校外教授。「魯藝」的大部分學員解放后就脫穎而出,成為又紅又專的作家、音樂家、戲劇家、美術家、表演藝術家、新聞骨幹、文化行政管理幹部。「魯藝」——這個**同志親自關懷的藝術大熔爐,為當時各解放區,為新中國培養了大批文藝幹部。在此期間,周揚還組織編寫了《馬克思主義與文藝》一書,1944年5月由解放社出版。短短几年中,此書由不同出版社多次再版,成為革命文藝工作者隨身攜帶的工作「指南」。周揚為該書寫了長篇序言,全面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本原理和**文藝思想。他在序言開篇中即稱:「**同志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給革命文藝指示了新方向,這個講話是中國革命文學史、思想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文獻,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科學與文藝政策的最通俗化、具體化的一個概括,因此又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科學與文藝政策的最好課本。」在回顧革命文藝興起和中國革命文藝的發展歷程后,周揚一針見血地指出:「無產階級文藝家應當歌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這是一個偉大然而困難的任務。我們文藝工作者一方面沒有和群眾緊密相結合,他不懂得、不熟悉群眾;另一方面又沒有完全擺脫過去文學的陳舊傳統,他們比較地習慣擅長於揭露舊現實的缺陷,而還不善於歌頌新時代的光明。」正如他在結尾部分寫的:「新民主主義的偉大時代也應當產生它的偉大的作品,而且我相信,只要有了正確的方向和堅持的努力,一定會產生偉大的作品……」在無產階級革命文藝的前進大道上,周揚這樣希望著,自己也這樣努力實踐著。1945年,魯藝的師生們在他親自指導下,創作和演出了新歌劇《白毛女》。該劇由於故事傳奇、歌詞生動、曲調動聽、感人肺腑,立即像插了翅膀一樣飛向全國,飛向世界,成為不朽的名劇。它是在新秧歌劇的基礎上誕生的我國第一部具有民族風格的新歌劇。它一經問世,立即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嶄新的藝術形式,吸引著千干萬萬的觀眾,成為我國新歌劇發展的里程碑。日本投降后,延安大學全校師生到東北解放區工作。全校組成了一個行軍大隊,下轄行政學院、魯藝、自然科學院三個中隊,周揚任大隊長。周揚到根據地后,歷任華北聯合大學副校長,**晉察冀中央局宣傳部部長,華北局宣傳部長等職。在新的領導崗位上,周揚繼續致力於推動和引導革命文藝的健康發展工作,持別是對創作抓得很緊。這一時期,他寫了《論趙樹理的創作》的長篇論文,對趙樹理的創作道路和他所寫的兩部小說所取得的成就,熱情加以讚揚。另外,他還發表了《人民文藝問題談話》、《〈解放區短篇小說選〉編者的話》、《民間藝術和藝人》、《新的人民文藝》等文。他不僅是從理論上提出應對民間文藝的重視,更用實際行動支持著民間文藝工作的開展。全國解放后,周揚擔任文化部副部長、黨組書記兼藝術局局長。他作為第一任文化部的黨組書記、常務副部長,肩負著相當繁重的任務。如何把國民黨遺留下的舊文化爛攤子改造好,如何把新的文化事業儘快建起來、建設好,在創作上如何繁榮人民大眾的新文藝,以代替帝國主義和國民黨遺留下來的反動文化,特別是如何改革舊社會保存下來的民主精華和封建糟粕並存的傳統文化,使它們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這都是新中國文化工作者急需要解決的問題。他提出首先還是要抓創作,主要是電影和戲劇,並指出新中國成立之後抓創作要根據國內外鬥爭形勢發展,首先要反映國家的建設、反映人民生活的變化、新事物的成長。要創作反映新的時代、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的作品,反映新與舊的鬥爭、前進與落後的鬥爭的作品,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為祖國建設服務。改革舊戲曲,開創新電影事業,以及國際文化交流和為新中培養人才的藝術教育,都在他工作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