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激揚文字(7)

第十一章:激揚文字(7)

「唉,為了中國,為了千家萬戶,我們對自家的親人,孝道盡得太少太少。有愧哇!

」**言之情牽,眼裡泛映著淚光。**其實亦是性情中人,感情尤為豐富。他對於養育並影響了自己的母親,懷有至深至切的情愫。他母親是於同年10月5日去世的,從**奔喪回鄉期間所作的《祭母文》,便可真切地感受到他作為兒子的至性至真:……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整飭成性,一絲不詭。……嗚呼吾母!

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蔡和森跟**可謂靈犀相通。蔡和森一樣地懷著「孝道盡得太少太少」的歉疚。他趕回長沙的另一個目的,就是也想把母親動員去法國,以免自己和小妹牽腸掛肚的。「伯母?」**大為驚訝,「唿唷,你若把伯母這樣可敬的老人動員去法國留學,那可是中國的一大奇聞;我們湖南學子更會一呼百應!

」「我想把向警予從鄉里請來,讓她帶個頭,把千年來做人玩物、做人嫁衣的女子,也發動起來,破一破封建中國的惡傳統!

」「好好,了不得!

」**大是稱嘆,旋即理出思路,「你來領導留洋,我來強固大後方的根據地。第一步,學聯是成立了;現在第二步,要喚起民眾,跟這個強權的軍閥社會斗一斗。」趁和森返湘,還未及出發去法國,**便邀上他去了卻一件久久縈迴在腦際的心債——拜謁連賈誼也引以為師表的屈原的祠堂。從和森家的「溈痴寄廬」出發,就不用再過江了。兩人都喜歡踏青、喜歡登山,喜歡如司馬遷一般遊歷名山大川。周遊神州古國,他們還沒有這個條件,也沒有時間;足跡所到之處,順便去尋訪名勝古迹亦不失為一條捷徑。在故鄉湖南的首選,當是玉笥山上的屈原的祠堂——屈子祠了。記得楊先生攜開慧與他們邂逅在王太傅祠時,就萌動了此心。越走越少人蹤,他倆倒越覺著來勁,因為越遠離人蹤,山野就越純凈,越原始,越莽莽蒼蒼。這逶迤相連的山巒,這隨處可觀的百年大樹,這清澈見底的深潭,在城裡哪見得到呀?!

遠處一溜千尺飛瀑,吸引了兩位登山者的目光。他倆循勢而往,哈,飛瀑下還有一泓碧水,太誘惑人啦!

反正周圍沒人,他倆衣服一脫便縱落下去。「哦——」那愜意,簡直舒心極啦!

用他倆的話來說,八個字:消汗、降暑、解乏、凈心。因為太舒心,太忘情,趕到玉笥山,尋到屈子祠,已是傍晚時分,祠堂已關門了。好不容易敲開門,小和尚要他們明天再來。「我們是專程從長沙趕來的!

」蔡和森聲明著,想博得小和尚的同情。小和尚倒是也愣怔了一下,仍不敢作主,回復道:「寺有寺規,小僧不敢擅改。」**倒不爭了:「既來之,則安之,就不為難小師傅了。」小和尚此刻又回升出了幾分同情:「施主今晚?……」**隨口道出:「今晚就在山地里享受清風。」有過上回跟蕭子升一起遊學的經驗,露宿野外,已是不在話下。蔡和森有過愛晚亭過夜的實踐,自然也樂在其中。於是兩位在小和尚看來頗為奇怪的施主,尋來找去,覓到了一方大石,平平的,略有一點兒斜,睡兩個人那是綽綽有餘。「呵唷,這張大石床,比起我和子升那回的遊學睡沙石灘,可是美多啦!

」**很是知足。「唉,說不定當年屈原流放到此處,也睡過這裡吶!

」蔡和森頓生聯想。「可能。完全可能!

」**一屁股坐到大石上,品味著祠中未見著的屈原,「他那流傳百代的《九歌》,就是在這流放地『流』出來的……」「說不定就躺在這方大石上構想的?!

」「有這個可能。」兩位報國學子,旋即就沉浸到了兩千多年前的大文學家、思想家那深邃的世界里。「屈原的傳世經典《九歌》中,我特別欣賞——」未待**道明,蔡和森一言衝出:「《國殤》!

」兩人居然不謀而合。**神馳千年,追憶著以國事民瘼為至重至要的故人屈原,徐徐吟出:……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遙遠。蔡和森介面吟誦: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最後吟出屈原作下的歸結: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兩人完全沉入詩情,流露出為國征戰,不惜身首分離,但求魂魄永駐的滿腔激情。一聲「阿彌陀佛」,打破了**與蔡和森追隨著屈原征戰沙場的悲壯浮想。驚回首——不曉何時,小和尚引領著老和尚已來到了大方石邊。經小和尚介紹,**與蔡和森方知來者便是祠主方丈。方丈顯然被這兩位學子的吟哦,特別是其中包容著的一腔真情所觸動。他請兩位學子去祠上安宿。「屈原睡過這方大石嗎?」**尋究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青年毛澤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青年毛澤東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一章:激揚文字(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