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總序--杜駿飛(1)

叢書總序--杜駿飛(1)

據考證,最晚在12世紀時候,人類已經在海船上應用指南針了。指南針是中國人的偉大發明。在指南針發明以前,古人是用天星來辨別方位的。晚上看北極星,白天看日影來分辨方位。很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造出了指南車和日圭用來分辨地平方位。然而,當時,在大海里航行仍然是非常困難的。白茫茫的一片大海,天連水,水連天,很難找到前行的目標。尤其是當遇到陰天下雨,很容易迷失方向。在大海里迷航,後果是危險的。幸而,指南針及時出現,並開始應用於航海。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有一個許兢,他出使到高麗去,回國以後寫了一本《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裡面也有這樣一段記載:船行過蓬菜山以後,水是深碧色的,象玻璃一樣……海洋中不能停船,開船的人看著星辰前進。如果遇到天陰,那就只能用指南浮針來辨認南北了。這是指南針應用於航海的最早的記載之一。許兢去的是蓬菜仙境,景色優美,但危險無時不在。這非常近似於我們今天的傳媒工作者,他們手執大眾傳播的社會公器,看起來非常風光,然而,沒有人知道,在巨大的責任背後到底蘊涵了多少社會風險。尤其是站在傳媒第一線的記者們,他們頭戴看不見的冠冕,卻身處最為廣大的布滿荊棘的叢林。比這個描述更準確的,則是把他們的工作比喻為在大海里航行。我們都曾聽普利策說過:「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暸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如果傳媒工作者真的要擔負那樣的道義,那麼毫無疑問,他們除了膽識需要過人,還必定需要一些什麼。依我看,他們還需要一些理念、經驗和技能。這就是他們的指南針。在海上,因為有指南針,海船從此有了眼睛,航海事業就更加發達了,這當然促進了人類的貿易和文化交流。而在傳媒業,如果有理念、經驗和技能的指南,一代又一代的傳媒人也將從此擁有眼睛,他們的事業將更加順利和安全,這當然也會成為照亮人類交流的明燈。為傳媒業指南的工作,最為理想的完成之地,當然是在大學。今天,傳媒教育已經十分發達。在中國,開辦新聞專業的大學也已經以百千計了,效果如何?他們給未來的傳媒人以指南了嗎?一時還不清楚。不過,一些對大學新聞教育不滿的聲音早已有了,有的甚至振聾發聵,指責國內的新聞教育是失敗的:和其他學科比起來,從教育理念到師資到教材到課程設置到學風,其陳舊和無用,令學習者難以忍受。嚴重的問題是教育教育者。不錯,相當多的學生在學校學到了理論。但是,看我們的學生,如果他們畢業后,做報紙的不會實戰采寫,不能做版面,做電視的不懂得光線、畫面、構圖,不會敘事和製作,一些「優秀」的畢業生不會策劃,不會主持,不會管理,也不會創新,那麼,教師何為?大學何為?傳媒教育何為?看上去充分而實際上偏頗的理論教育,即使再好,也忽視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終生做理論研究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大學四年或研究生三年都用來涵養學識,那又是多麼奢侈而不恰當的人生規劃。何況,更可悲的是,有時候教師教給學生的新聞傳播理論,也只不過是一些小圈子裡的自說自話,連涵養學識都談不上。在實踐面前,一些理論教條,總是很快就成為明日黃花,風一吹,就散了。這就帶來了我們的疑問:傳媒指南的工作如果是在大學,那麼,大學是否應該進行傳媒教育的改革了?如果不完全是在大學,那麼,傳媒人應該如何進行自我教育和在職學習?1902年,普利策在備忘錄中,記載下他的新聞教育觀:「我的想法是將新聞作為一種崇高的知識分子的職業,用實踐的方法鼓勵、教育現在、將來的從業人員。」他的夢想在1912年9月25日得以實現,哥倫比亞新聞學院成立。它現在成為世界上培養新聞從業人員、探討新聞現在和將來的最好學校之一。什麼叫做用實踐的方法鼓勵、教育人?在美國著名的新聞學院,教授中一部分是專職的,他們有著長年的新聞從業經歷或新聞教育背景,許多兼職教授是來自《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界的知名記者、編輯。報紙、雜誌、廣播、電視、新媒體都有實驗室。更重要的是,學校直接演練傳媒機構的日常工作。這至少給出了一部分答案:航海教育,固然依賴于海洋學、流體力學,但更重要的經驗和技能,來自水手、大副和船長。這也許就是我們所要的工程:從傳媒業的最前線,請來一流的傳媒人,他們或者是學者化的業界精英,或者是業務化的學界人士,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經驗,指出傳媒人未來的方向。更精確的說,這也許就是我們首先所能做的事情:在他們沒有來得及抵達大學的校園時,先讓他們的理念、經驗和技能成為出版物和範本吧。我想,這是傳媒教育的希望工程。這就是「指南針」叢書的來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零點調查――民意測驗的方法與經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零點調查――民意測驗的方法與經驗
上一章下一章

叢書總序--杜駿飛(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