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玄武門(7)
李靖依照李世民的指令,乘黑夜領兵而去。八月二十八日,頡利可汗率主力挺進到渭水便橋北岸。他派心腹執失思力前來晉見大唐皇帝李世民,順便探聽虛實。執失思力對李世民聲稱:「頡利、突利二可汗率領百萬大軍,已經來到長安城外了。」「你竟敢在此口出狂言!」李世民沉聲斥責道,「我和你們的可汗當面和解,送給他大量金銀綢緞,前後多到無法計算。你們可汗擅自背叛盟約,率軍深入我大唐境內,難道就不感到慚愧么?你雖是一名蠻族,也應稍有人性,怎麼能把我大唐的恩德全部忘掉,敢向我自誇強盛?看我現在就先斬了你!」執失思力害怕了,連忙請求饒命,並乞請寬恕他的無禮。蕭蠫、封德彝建議將他送回去。李世民不答應,他說:「我現在把他送還,敵人便會以為我害怕他,豈不更加猖狂放肆了!」他下令將執失思力囚禁在門下省。秦瓊、程咬金、侯君集、薛萬徹等將領堅決要求出戰,他們激昂的戰鬥熱情,連文官們見了都熱血沸騰。但李世民拒絕了他們的請求。在作了一番安排后,李世民親自馳出玄武門,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騎直接來到渭水河邊,與頡利可汗隔河對話,責備他違背了過去簽定的盟約。突厥人大驚,紛紛下馬遙拜。不久,大唐軍隊出城而來,旌旗遍野,鎧甲耀日,浩浩蕩蕩,令突厥人不知有多少兵力。頡利可汗見執失思力沒有返回,而李世民又挺身前出,軍容如此盛大,臉上露出了害怕的表情。李世民喝令各軍稍稍退後,布下戰鬥陣形,自己單獨留下,在河邊與頡利對話。大軍像城牆一樣向後緩緩退卻。蕭蠫以為皇帝有些輕敵,便擋在李世民的馬頭前,懇求他同大軍一道後撤。李世民對他說:「我已經籌劃好了,你不可能了解。突厥這次膽敢傾國出動,直接抵達我京城郊外,是因為他們以為我國內有難,朕又剛剛即位,陣腳不穩,以為我不能抵抗他們。我如果向他們示弱,關門拒守,敵人必定縱兵在京城外大肆搶掠,局勢便無法控制。所以我單人匹馬走到最前,故意向敵人表示我並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裡;我又故意炫耀強大的軍容,讓他們相信我一定會和他們交戰;這樣便超出了敵人意料之外,令他不知如何是好。敵人進入漢地這麼深,必定心存恐懼,所以,我如果與他交戰,必定會贏,如果與他和談,必定能成。能否制服突厥,便在此一舉,請你退後看著吧!」唐軍退後數百步,李世民一人立馬站在渭水河邊,等待著頡利的答覆。對岸,頡利與突利以及其他突厥首領商量了一陣,便與李世民隔河對話,向李世民要求訂立新的盟約。李世民答應了,並約定次日派使者進入突厥大軍中,一道協商新約的條文。李世民隨後率軍返回長安城。次日,侍中高士廉奉李世民之命前往突厥大營,與頡利和突利敲定新約的條文,答應送給兩位可汗五萬匹綢緞和大批金銀珠寶。八月三十日,李世民來到長安城西,與頡利可汗在渭水便橋上斬白馬盟誓,正式簽訂友好盟約。隨後,高士廉率一干人向突厥送上了大批財物。在簽定盟約后,頡利可汗便退回橋西。一隊一隊的突厥達官喧鬧著,前來觀看大唐新皇帝的模樣,他們見到的是一位高大英武的年輕男子,穿著金光燦燦的龍袍,目光明亮如同閃電,神態坦蕩而親切。他向眾達官招手致意,達官們鞠躬行禮,個個滿意而去。一些曾經在平定西秦的戰爭**過事的朋友笑嘻嘻地要求喝漢人新皇帝的喜酒,李世民以不便為由拒絕了;朋友們帶著笑意、映著水光離去,他們簡單而爽朗的性格,在李世民心中喚起了愉快的回憶。當天下午,頡利可汗率軍撤退。李世民派快馬向李靖通知了和約成功簽定的消息。李靖網開一面,放突厥軍隊走了。而突厥人尚且不知它曾經身處可怕的包圍之中。第二天,大臣們在金鑾殿上祝賀突厥人的退兵。蕭蠫向李世民請教道:「突厥沒有和我們講和之時,眾將紛紛請戰,陛下卻不答應,臣等都有些懷疑;後來敵人果然接受了和約,自動退走,陛下這是使用了什麼計謀呢?」李世民親切地回答:「我通過觀察發現,突厥軍隊雖然人數很多,但軍容不整,他們君臣內心只想著要大唐的財物。當我和他們在渭水橋上籤定和約時,可汗已經退到了橋西,突厥的達官都來拜我,我如果藉機請他們喝酒套交情,他們必定會答應,我乘機將他們全部抓住,再令軍隊發動突襲,敵人失去了主要將領,必定會一擊即潰,勢如摧枯拉朽。我又早令長孫無忌和李靖在豳州埋伏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做好了截斷敵人歸路的準備。敵人在我軍連續攻擊下,必定向西逃走,長孫無忌和李靖率軍在前面堵住敵人的歸路,我率城內軍隊和已經到達的援軍一路猛追,兩下里夾擊,將敵人主力殲滅,真是易如反掌。我之所以不和敵人打這一仗,是因為我即位的時間還很短,國家還沒安定,百姓還沒富裕,應該平靜一段時日,讓人民獲得休息。一旦與敵人開戰,自己所損耗的也會很多;敵人中了我的計策,對我恨之入骨,都將報復到我的人民身上。他害怕我大唐的強盛,逃回后抓緊進行戰爭準備,那麼以後便很難再給他們以突襲了。所以我保持克制,按兵不動,讓敵人得到大量的財物。他既然得到了想要的東西,理當自動退走,心裡便更加驕傲,不再進行打仗的準備。我大唐藉助這一緩衝時間,把內部建設得富饒繁榮,把軍隊訓練得精銳強悍,將來我只需要一次出擊,便可以將突厥殲滅。古書上說,『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就指的是這個道理。你現在懂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