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楔子

位於長江中下游北岸的黃岡縣,是鄂東地區的大縣,縣城黃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歷代州府的所在地,也是鄂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個地方的經濟雖然不怎麼繁榮,卻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北宋文壇巨匠蘇東坡在這裡播下的文化種子,影響、教育了宋以後的黃岡歷代知識分子,使這裡興學成風,人才濟濟,英傑輩出。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英雄和太平天**隊在鄂東與統治階級展開的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的事迹,也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有志報國救民的青年、學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離黃州城25公里的白羊山下的林家大、染鋪的林氏家族,出現了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又名林育容)。為使讀者能更多地知道林氏三兄弟的情況,筆者先將他們的出生地及家族作一介紹。白羊山在黃岡縣中部,海拔300米。在白羊山南部,坐落著兩個村莊:林家大和染鋪。兩之間,隔著一道沖田,相距只有200米。據林家大一些長者介紹,起初,白羊山下並沒有這兩個子。兩的林氏家族,原住在黃岡縣東北部山區的賈廟鄉林家山村。到了清初,由於田地太少,加上經常乾旱無收,林氏家族第三房和第四房的人難以生存,決定遷出一部分到回龍山的白羊山下落戶。第一次只搬了幾家,後來又陸續搬了幾戶,並取名林家。林育英、林育南、**是白羊山林氏家族的第八代。林氏家族搬到林家大后,人口發展較快。不到一百年時間,全就達400餘人,名也改成林家大。到了清末,林家大住不下,三房的一部分人搬到對面的一塊空地上興家,這幾戶人家在旁的路邊開起了一個大染鋪,故稱染鋪。這樣,林氏家族的人分住兩。儘管他們分開了,但仍然很團結。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都要送禮;農忙時節,也互相幫忙。染鋪有稻田90畝,林家大的水田只有56畝,兩加起來也只140餘畝。那時,每畝稻田只能產200多斤谷,如遇災年,往往顆粒無收。因此,140餘畝稻田很難養活400多人。好在,林氏家族有紡紗、織布的傳統,而且技藝在當地還很有名氣。他們在種田之餘,辦起了家庭織布廠,並在武漢開了一家頗具規模的布行,專賣林氏家族生產的棉布。然後,再用賣布的錢買糧食吃。當時,林家大、染鋪流傳著一首歌謠:千頭萬緒,一手整理;花樣翻新,他人之衣。到了民國初年,林氏家族的生活又發生了困難,其原因是外國資本的大量湧入,衝擊了國內的市場。西方一些國家憑藉其雄厚的資金、先進的紡織技術,在上海、武漢、九江等地開辦了大批紗廠、織布廠。他們的紡織品擠佔了中國大、中城市的市場,林氏家族生產的棉布在大、中城市難以賣出,只能降價銷往附近的小城鎮。因而,收入比過去大為減少。林氏家族的織布業在帝、官、封的擠壓下,慘淡經營,苦苦掙扎。當然,織布為生,也使林氏家族的人時常走東奔西、南來北往,增長了見識,擴大了眼界。特別是他們在武漢建立了布行后,林氏家族的人知道了外地的許多信息和國家大事。在林氏家族中,以林時朗和他的哥哥最為能幹。林時朗住林家大,他的哥哥住染鋪。林時朗與他的哥哥在世時,對林家大和染鋪的織布、染織業有很大的貢獻。他們二人都是辦布廠的能手,又會做生意,因而在兩都有很高的威信。林時朗哥哥的後代,現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北京等處,一部分仍在本地。林時朗養育子女多人。他的大兒子叫林文卿,很能幹,一生以織布為業,曾辦過「林精益」、「林振興」布廠,僱工一度達到200人。由於他是老大,又能說會道,曾當過較長時間的林姓戶長,1930年病死。二子林俊卿,長期辦布廠,也精明能幹,林氏家族生產的棉布主要靠他在武漢銷售。他一生多難,常年害病,青年時期又喪妻,1928年在老家病故。三子林協甫,青年時期離家跟隨二哥林俊卿去漢口辦布行,並辦得很有名氣,是20世紀20至30年代生意場的高手,1937年在漢口去世。四子林明卿,生於1887年11月16日,幼時在家鄉讀書,成年跟林時朗學過織布,后又外出謀生多年,做過店員、賬房先生,30歲后又回老家辦布廠。林時朗的四個兒子中,數他的文化最高,1962年1月在北京病逝。本書記述的林家三兄弟,就是這林氏家族的後代。林育英是林時朗的侄孫,林育南和**(林育容)都是林時朗的孫子。林家大和染鋪也因為出了這林氏三兄弟,而聞名中外。林氏三兄弟中的林育英,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是在堂弟林育南的引導下走上革命道路的。為了革命事業,他干過很多工作,辦學校、當工人、辦工廠、領導工運。他很早便成為**湖南、滿洲省委的主要領導人。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他歷盡千難萬險,曾用當和尚做掩護,也曾被捕入獄受盡酷刑。林育英到蘇聯參加共產國際會議,肩負重任返國后,在同張國燾的鬥爭以及抗日救亡鬥爭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如果不是因傷病早逝,他會有更多的傳奇,也一定能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一生惟一的一次給人抬棺,就是替林育英抬棺,足見他的貢獻和影響之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林氏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林彪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林氏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林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