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他嚮往「偉大驚人」(2)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2)

溫茂林的職責是負責照顧少年李敖的飲食起居,整天和李敖形影不離。由於他的盡心盡職,受到李家的器重,後來跟李敖從太原到了北京,繼續照顧李敖。李敖十分欽佩他的個性,他說自己日後的一些耿直脾氣,其實是深受這個男佣人的影響。溫茂林能畫「一筆鳥」。就是一筆下來,不間斷地連成一線,畫出鳥來。李敖認為奇特無比,大為佩服,跟著全套學到,他把它們畫在牆上,左右對稱。左邊寫上「溫鳥」,右邊寫上「李鳥」。記得有一天,父親把幾隻中國舊式茶碗放在桌子上就出門了。李敖看見茶碗四周畫中的男人女人都沒穿衣服,非常好奇。這時溫茂林走過來,聲色俱厲地向李敖說:「這種東西,不準看!」弄得李敖莫名其妙。十多年後他想起這件事,才恍然省悟到自己看到的是瓷器上的春宮畫。這種「非禮勿視」的思想亦深深地感染了他。給幼時李敖以較深影響的家庭成員還有外祖父(李敖叫姥爺)張人權。他像崇拜爺爺一樣崇拜外祖父那大丈夫的氣概。李敖出生時,外祖父已經去世,關於他的為人行事亦是從人們口中得知,倒是他的遺像令李敖經久難忘,幾十年後,他在「自傳」中寫道:他長得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威嚴無比。他有一張大照片,一直掛在家裡,照片中的眼睛不論你從哪個角度望去,好像都一直盯著你,教人為之生畏,為之想到喬治·歐威爾《1984》中的「老大哥」。①「老大哥」是英國現代作家喬治·奧威爾筆下的一個獨裁者,他的粗獷、英俊而威嚴的巨幅畫像無處不在,象徵著一種至高無上的精神統治。「老大哥」畫像下面的文字說明是:「老大哥在看著你」。這裡,李敖顯然是取其表層意。李敖在大學日記里曾經寫道:「我喜歡一種溢於眉表的精明英雄之氣,兩眼有一種銳利逼人的閃光,嘴唇緊閉,牙床咬緊,神情沉毅,態度堅決,一望就有一股懾人的奇氣,軒昂不凡。」①並且有意去模仿。其實,李敖在這裡所描繪的正是他少年時代對外祖父的印象。外祖父是哈爾濱警察局下一個分局的局長,為人耿直,不喜歡拍馬屁。他的上司在台上,他不理;上司垮了台,他卻跑去「燒冷灶」。李敖在外祖父身上學到了為人的爽朗和為人的決絕,做一個堂堂正正自尊自強的人,而不是做一個勉求別人或乞求別人憐憫和施捨的人。這種做人的標準可以說影響了李敖的一生。在北京度過的少年時代里,對李敖產生較大影響的還有一個人,是他稱為「二太老爺」的沈銘三。他是前安東(今丹東市)省主席高惜冰的親戚,也是李敖外祖父的親戚,大家稱他沈二爺。他也是一個有「奇氣」的人。沈銘三在北京有許多家產,他靠家產吃飯,也沒有什麼職業。事業無成,卻稟奇情。他年少時荒唐過,愛上一名妓女,救她出來,就結了婚,但沒有小孩。夫婦倆感情極好,沈二爺從此不二色。他在北京內務部街和史家衚衕中間,有一大片房屋,其中內務部街甲44號這座房子,就租給了李家,前後10年,直到1946年李鼎彝購置了房產才搬走。李敖從這個「二太老爺」身上學到的東西主要有兩點:一是做人,二是讀書。在李敖眼中,沈二爺是典型的中國正派紳士,愛護朋友,對朋友忠心可靠,給李敖留下極為難忘的印象。李敖在「自傳」中寫道:他跟爸爸的交情極深,他生於1887年,比爸爸年紀大,他對國民黨以前的政治社會,有著微妙的眷戀。他不相信國民黨,認為國民黨自私,沒原則,不可靠。當國民黨簽了《中蘇友好條約》,讓外**立的消息傳來時,他氣憤地對爸爸說:「璣衡,你看,國民黨在賣國!」後來局勢逆轉,國民黨收繳黃金以發行金圓券的時候,他基於對國民黨的不相信,堅決不肯拿出黃金來兌換,他說寧肯被查出來,黃金沒收,人槍斃,他也不讓國民黨來騙。①後來他憑著自己留下的黃金,逃難到了台灣。在李敖父親去世后,他在大熱天里,四處奔走籌募「李鼎彝先生子女教育基金」,使李敖姊弟幾人能完成學業。這種對朋友的「義助」,李敖後來把它化作了自己「古典」品德的一部分。他義助嚴僑、殷海光、柏楊,義助慰安婦,義助台灣民主運動等等,無不流露出當年這位「正派紳士」影響的痕迹。沈二爺的文化程度不高,他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啟發了李敖,使他從小就讀到了一本「奇書」,那是沈二爺最愛看的一部書——明朝進士呂坤的《呻吟語》。李敖說:沈二爺的立身行事,使我注意到《呻吟語》,使我對許多傳統人格的形成過程,發生了興趣。《呻吟語》是中國正人君子的教科書,在沈二爺身上,我看到了正人君子的一個典型。沈二爺使我對朋友之道,變得甚為古典,我變得喜歡交夠朋友的朋友,這些朋友,都是舊式的。我對工業社會裡的朋友之道一概不欣賞,我覺得這種友情現實,速成,而易消,因此我的朋友不多,我很挑剔。但成為我的朋友的,我就忠心耿耿,他們對我,也是一樣。①李敖讀小學二年級時,級任是位姓崔的男老師,他是一個非常刻板的人,沉默寡言,永遠是一襲舊「陰丹士林」藍布長袍。他每次進教室后先不說話,而是拿出雞毛撣子,清掃講台桌椅。他動作很慢,很有規律,包括每一條桌面下的邊,都不放過。整個清理過程他一言不發,全班同學也一言不發,看著他天天大掃除。崔老師給李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崔老師的那件藍布大褂兒,那種長袍的古風和謹嚴,給了李敖一種奇異的審美。也許,胡適身著長袍的形象更增強了他的這種意念,到大學時,他身著長袍瀟洒地出現在校園裡、課堂上,成為台大一怪,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李敖在少年時代還有過一次奇遇,就是他見到了仰慕已久的民族英雄馬占山將軍。他回憶說:我的老姨父李子卓的妹妹,是王家楨(樹人)的太太,王家楨是吉林雙城縣人,是張學良走紅時候的外交部次長,抗戰勝利后做東北生產管理局局長。我家那時租他們家的後院,我有時到前院來玩。有一天,馬占山將軍來看王家楨,我見他走進來,心裡無限崇敬,那時我是初一學生。馬占山將軍很會騎馬,在馬上能雙手用槍,神乎其技。有一次在零下30度的雪地中,槍管炸開,炸掉了他的手指,所以他的一隻手總是戴著手套。②李敖見馬占山時已經13歲。因馬占山祖籍吉林懷德,又發跡於白山黑水之間,這種同鄉關係更使李敖產生一種親和感。兩人雖然沒有什麼交往,但就是這一面,對李敖的影響也是極其劇烈的,以致他在後來的自傳中對這位崇敬的英雄的抗日功績大書特書了一筆。在李敖的童年,他聽說過亦遇到過許多形形色色的「奇人」,他們雖然身份地位不同,但那種非凡的才情言行卻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同情替國民黨背黑鍋的張學良將軍,崇仰率先向日本侵略者開槍的「第一號民族英雄」馬占山,嚮往蔡元培等大師級人物的風采,並在與現實中的「奇人」接觸中,由好奇而對他們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仰慕之情。由仰慕到模仿,到探究,這些人的行為最終對他的成長潛移默化地產生了影響,民主思想、愛國熱情、行俠仗義、好勇鬥狠、建功立業等等都成為他的品德和人格的一部分。這一串串有稜有角、閃閃發光的人物,在他的小腦袋裡佔據了一個又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激勵著他去讀書,去交友,去愛,去恨,去實現他那小小年紀便萌發出的「偉大」的理想。如今,當他孤獨地坐在難民船的甲板上,回望那漸漸淡出的大陸時,他的腦海里出現的依然是這一串串有稜有角、閃閃發光的人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罵最多的人和最多人罵的人--李敖(選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罵最多的人和最多人罵的人--李敖(選載)
上一章下一章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