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1)

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1)

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男不鍾情?李敖情感早熟,更不例外。在大學階段,愛情已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50年代的台灣,西方現代文化思潮逐漸湧入,性解放的觀念亦在台灣的大學中產生廣泛的影響,比如大學生同居現象,在當時不乏其例。在李敖上法律系時,羅君若上高三,兩人的情書往來並未中斷。台灣大學地處台北,李敖的情書便改由在台中市中念書的大妹轉交,每封信都談天說地,洋洋洒洒,最長的一封竟長達83頁。這種交往後來因故中斷。李敖父親去世后,「羅」寫信給他,兩人又重續前情。在這一階段,李敖對羅的愛情基本上依然是「外冷內熱」式的,「古典」式的,鴻雁傳書式的,自抑式的。第二年,他考入歷史系后,這一切發生了變化。李敖重考入台大文學院時,羅君若考入台大理學院化學系,住女生宿舍。李敖沒去找她,而只是寫信。直到有一天,她約李敖在深夜的校園相見,兩人從此陷入熱戀之中。1956年10月15日,兩人「同歸不處」。李敖說:「當時我21歲,正在歷史繫念二年級。在那個年代,台北有公共浴池,內有房間,似乎未聞警察去查,我們提心弔膽地去過一次,**、戲水,洗得好痛快。」大二時,「羅」乾脆由化學系轉進了歷史系,與李敖同班。在大學,「羅」姑娘的功課各科都好。入學時,她的中文作文考了近90分,在當年台大錄取的學生中是分數最高的。台大中文系主任台靜農後來對李敖說:我們原以為是李敖寫的,沒想到竟出自「李敖的女朋友」之手。在戀愛中,「羅」曾把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整本書抄在筆記本上,送給李敖,可見她對李敖的痴情。她的字跡秀麗,思路敏捷,聰明過人,讀英文詩,三四遍即能背誦。李敖後來回憶說:「我生平交女朋友不少,但是論眼神、論才氣、論聰敏、論慧黠,無人能出其右。」但正如李敖後來所說:「相戀得太滿也就是睛陰圓缺的開始」,兩人的關係出現了波折。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李敖不信宗教,而「羅」一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這是「羅」的父母兄妹激烈反對兩人交往的主因。二是李敖家庭困難,並且滿嘴的異端邪說,毫無將來會變得有錢的跡象。兩人關係越密切,羅家反對越強烈,羅家媽媽氣得在家裡搗著飯碗大罵:「李敖早死!李敖短命!」並且當面對他說:「你將來闊到了做總統,我們也不上你的門;你將來窮得討了飯,討到我們家門口,請你多走一步!」羅君若在種種壓力下,被迫無奈,只有與李敖分手。愛情之夢的幻滅,使李敖遭遇到了有生以來最大的困境。他感覺到自己的精神就要崩潰了。一天晚上,他獨自呆在學生宿舍,服下一瓶安眠藥,準備一了百了。結果被同學翁松然發現,強拉著他到台大醫院去洗腸子。關於此事,後來與李敖有過一段姻緣的胡因夢說:「他的朋友告訴我,李敖在台大時曾經為『羅』姓女友的離去,服過三次安眠藥自殺,但都被同學發現送到醫院洗腸獲救。」①李敖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失望。那呆板教條的教育方式,那庸碌無為的生活,那古典愛情的破滅,都使他在精神上難以承受。同時,他又不願放棄他的理想、他的志向,在他靈魂深處有一個聲音在呼喚著他,讓他振作,讓他奮起,讓他堅定地走下去。在痛苦與矛盾中,他選擇了日記。從他的《大學札記》、《大學後期日記》甚至《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里,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他是怎樣勵志自勉,度過那最大的困境的。正如他自己所說:「日記是一種無害的解脫方法之一,每當我『有點茫然』的時候,它時常幫助我渡過難關,超越不滿意。」①1957年2月到11月,他記下了近十萬字的「大學札記」;從1958年6月8日直至畢業,他又一日不落地記下了這一段生活的全部歷程。在這裡,胡適的《留學日記》究竟給李敖帶來了多少靈感,尚無從考證,但在當時李敖已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胡適迷」了。胡適曾在多種場合鼓勵別人寫日記、寫自傳,多為自己的時代、社會留下一點真實的歷史資料,日記的這一起碼的作用,對早已以天下為己任的李敖是心有靈犀的。李敖在大學時期外在行為上的外露決定了他日記中的非掩飾性和客觀性,加上他系統的史學訓練,較高的史學修養和求真意識,在寫作中虛構的成分相對要少得多。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即李敖在這一階段的日記有著明確的目的性,他要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脫,自省、自警、自勵、自塑、戰勝自我,作一個非凡的人。日記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它有自己的體裁屬性。一個人在自己的日記中是非常自由的,有時它展現出的是作者的內心獨白,是真實的心理剖示,是自我形象的塑造;有時只是客觀的記述,如讀書札記和來往書信。李敖的「大學日記」(含札記)多數屬於前一種情況。「大學後期日記」後來曾在1966年9月和10月分兩集出版,第一集為《大學後期日記甲集》,第二集為《大學後期日記乙集》。前者主要記述的時間為1958年6月8日到1958年12月31日;後者主要記述的時間是1959年1月1日到1959年8月2日,其間一日不落。它是李敖大學後期生活、思想的真實寫照。他在1982年出版的《大學札記》的「前記」中說: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曾花了許多氣力來把自己鍛煉成鋼鐵。鍛煉的方法,不論是東海聖人的,還是西海聖人的,我都一網兜收,從摸索和試驗中,求得安身立命。我這種自我鍊鋼,是很用心的,我今天能有一些個性、一些獨來獨往的氣魄、一些「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絕,追溯起來,都跟我早年的刻苦自勵有深切關係。①李敖的「大學後期日記」真實記錄了他大學後期的生活境況。在日記中,他毫不隱瞞自己的生活,包括那些在許多人看來都不願啟齒的個人**,他都從不忌諱,比如他在青春苦惱時的**,他對異性的意淫以及最隱秘的思想意識,都在日記中毫無保留地記述下來,保持了日記最為真實的本色。正是這種如實的記錄,使我們看到了大學時期的李敖從「幼稚、矛盾、自誇、彷徨」走向成熟的過程,看到了一個心高氣傲的青年在困學階段所走過的每一個腳印。它也記載了李敖在大學後期思想上所發生的嬗變。大到政治信仰、社會理念、「性的信仰」的轉變,小到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作者都有細緻入微的記述。其中,有不少內容成為李敖「日後的思想引子和靈感伏機」,比如李敖的愛情觀、淑世的改良主義、《老年人和棒子》、《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胡適評傳》、《傳統下的獨白》等重要文章、著作的寫作,都可從中找到思想的萌芽。它還記載了李敖大學階段的交友、從師情況。李敖是個十分健談且談鋒犀利的人,他的博學使他在思想上往往高人一籌,這在他狂傲的青年時代更成為以思想引人的絕好談資,因此他喜愛辯論,好放厥詞。與學友聊天、神侃成為他一項重要的生活內容。當然,禍從口出也給他帶來過不盡的煩惱,這部分內容在李敖日記中佔有相當大的篇幅。李敖認為,「日記都是個人隨手的速記和靈感引線,所以文字方面頗少修飾;又因為我的日記習慣是多記事、少論學(論學另有卡片、札記、卷冊),所以我的讀書心得,幾乎在日記中極少看到,這也可說是我的日記的大缺陷。」①但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說,已成為當代思想大師的李敖能為我們留下這兩冊日記是十分難得的。它是一個青年在情感挫折中的喘息,是一個學子在困學之路上的摸索,是反抗,是吶喊,是一個不羈於成規的青年叛逆者的掙扎。威爾斯曾經說「人的思想是流動的」,李敖的《大學後期日記》正是他在精神發生危機時生活、思想、交友、從師情況的真實記錄,也是人們了解李敖思想演變和生平創作不可缺少的珍貴資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罵最多的人和最多人罵的人--李敖(選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罵最多的人和最多人罵的人--李敖(選載)
上一章下一章

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