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辦洋貨作貢品

採辦洋貨作貢品

作為對外貿易的物流中心,十三行為皇家生活提供了大量的珍奇洋貨。

清代帝王的宮廷生活無不奢靡鋪張,地方大吏每逢元旦、萬壽、端陽各節都要進獻當地物產給天子,以博皇帝的歡心與信任,達到加官晉爵的目的,這在清代實際已衍成一種制度。

皇帝后妃對舶來品的慾望,刺激了廣東督撫、粵海關監督依靠十三行這一洋貨市場競相採購進口貨之風,從而帶來宮廷內的洋貨熱。

特別是限定廣東一口通商之後,十三行便成為皇家惟一可以倚賴的西洋珍玩、奇器的供應地。

廣州外貿洋行每年為宮廷輸送洋貨,當時稱為

「採辦官物」,其中多為紫檀、象牙、琺琅、鼻煙、鐘錶、儀器、玻璃器、金銀器、毛織品及寵物等等。

洋行商人根據帝后的具體要求,按照內廷出具的式樣逐件從洋船上採買,分別由兩廣總督、廣東巡撫和粵海關監督每年進獻四次。

翻閱清宮《進單》、《貢檔》便可以發現,一口通商之後,皇宮享用的洋貨幾乎全部是由廣州貿易洋行輸送的。

乾隆年間,貨棧每年進口洋貨千餘件,廣東官員作為貢品進呈的達到數百件。

為了取悅宮廷,行商每年還以

「備貢」的名義,向內務府造辦處上繳銀五萬五千兩,為皇室傳辦貢品提供經費,而專門承做宮廷御用品的造辦處,其每年開銷的銀兩在三四萬之內。

由此可見,廣州十三行不僅在物質上支撐著御用洋貨的供應,而且在財源上對宮廷製造業也做出了莫大的貢獻。

皇帝對廣州洋貨貢品還會經常提出具體指示。雍正七年(1729),洋行買到皇帝夢寐以求的西洋大穿衣鏡,準備修配架座之後再進呈,雍正帝在粵海關監督祖秉圭報告此事的奏摺上批道:「再得大鏡,不必另修架座」,表示對西洋鏡迫不及待。

乾隆帝更是極其痴迷西洋珍寶,他在二十三年(1758)的一道諭旨中,要求洋行

「買辦洋鐘錶、西洋金珠、奇異陳設或新樣器物」,「皆可不必惜費」,以至這時期廣東洋貨貢品數量之龐大和質量之上乘達到巔峰,可以稱得上奢靡已極。

精明的外商很快看透了中國皇帝的嗜好,他們在次年便對幾種新巧貨物抬價居奇。

乾隆有時也會指令洋行商人不必急於購取,「一兩年後,勢必減價出售」。

乾隆帝能夠如此把握洋貨市場,這在當時可以算是一個巧妙的對策。嘉慶帝則偏愛南洋熱帶水果他曾多次批示

「貢物不必增添惟檳榔一項朕時常服用每次隨貢呈進無誤」。除承擔固定的採辦義務外,洋行還隨時置辦皇室所需的日用洋貨。

雍正七年(1729),洋行奉命覓購內廷配藥所需,在當時屬稀有洋貨的伽楠香四十斤。

承辦者多方尋找,一個月後,終於買足湊齊。乾隆三十年(1765),軍機大臣傳來的一道諭旨,廣州洋行便要為宮廷內務府採辦進口紫檀木七萬斤。

乾隆五十二年(1787),粵海關監督佛寧的家奴從京城帶回聖諭,要他隨公務奏摺一起,呈進些小式表玩。

粵海關監督向皇帝透露,這些特供最終都是責成行商具體承辦的。面對來自皇宮的龐大需索,洋行商人不得不承受許多的無奈。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告訴你真實的歷史:清宮檔案揭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告訴你真實的歷史:清宮檔案揭秘
上一章下一章

採辦洋貨作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