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後下嫁」之說

「太後下嫁」之說

河北遵化縣馬蘭峪的清東陵,群山環抱,蒼松掩映,乃清初順治皇帝親點的「萬年吉地」,清代在這裡先後修建了九座帝后陵和五座妃園寢,安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五位皇帝和眾多后妃。今天,清東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一處著名的旅遊景區,吸引著眾多遊客紛至沓來。進入陵區,人們首先看到的是昌瑞山下一座孤立於風水牆外的陵園。仔細觀覽,於殘垣斷壁間仍可發現其規制相當特殊。該陵沒有馬槽溝、玉帶河和券橋,但陵前建有神道碑亭。進入大門,但見其三座門位於享殿之前,隆恩殿已拆,僅存基址。有資料及舊照片顯示該殿並非帝后陵中常見的歇山頂,而是規格更高的重檐廡殿頂,突顯陵主的高貴尊崇。這就是昭西陵,陵中安葬的是清初有名的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妃子,順治皇帝的親生母親,康熙皇帝的祖母,一生歷經數朝,竭力輔佐兒孫兩代幼主,定鼎天下,死後累加謚號稱「孝庄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受到清室頂禮尊崇。她是清東陵安葬的輩分最高的人,但為什麼卻被置於風水牆之外呢?這就牽出了清初第一大疑案——太後下嫁。據野史記載,清朝入關之初,攝政王多爾袞總攬朝綱,「出入宮禁,時與嫂侄居處,如家人父子。」而孝庄太后時當盛年,寡居無歡,認為多爾袞功高天下,又將帝位讓給了她的兒子,忠心輔政,除非自己以身報答,不足以極其功,於是委身相事,藉以籠絡多爾袞。不久,多爾袞的妻子亡故,於是朝中范文程等大臣乘機鼓動皇太后與攝政王合宮,正式結婚,雙方自然都很樂意。定下婚期后,就以順治小皇帝的名義頒詔天下,宣稱「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貴為天子,以天下養,乃獨能養口體,而不能養志,使聖母以喪偶之故,日在愁煩抑鬱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攝政王現方鰥居,其身份容貌,皆為中國第一人,太后頗願紆尊下嫁。朕仰體慈懷,敬謹遵行。一應典禮,著所司預辦。」就這樣,皇太后紆尊降貴,公然下嫁給了小叔子,攝政王多爾袞成了幼帝順治的繼父,其名號稱為「皇父攝政王」。詔書中說得倒也直白,年輕的皇太后終於難守空閨,紅杏出牆,自願下嫁給剛剛喪妻的多爾袞。甚至有些小說中稱,早在皇太極在世時,庄妃已與多爾袞兩情相悅,暗渡陳倉了,此時結婚,終使兩人夙願得償。據說,禮部為操辦這次婚禮,還專門搞了一套特殊的婚禮儀規,洋洋六大冊,稱為《國母大婚典禮》,極為隆重,中外文武百官都上表稱賀,蔚為盛事。就連遠在浙東海島上的南明抗清名將張煌言也風聞此事,特意寫了一首詩:「上壽觴為合巹樽,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這就是說,太后的壽酒變成了婚宴的喜酒。但是,多爾袞死後,旋即被人告發謀逆,遭到無情的政治清算。孝庄的地位卻越來越尊崇,由皇太后而太皇太后,自己反思起來也覺得改嫁一事荒唐,對不起前夫皇太極,無顏相見於地下。所以,她不願死後被送回盛京與太宗皇太極合葬,才囑咐孫子康熙,將其葬於東陵。該陵建於風水牆外,即寓有貶抑之意,要罰她給皇家看守門戶。如此等等,傳說不一而足。在封建時代的中國,普通的民間寡婦茹苦守節,會受到表彰,立牌坊。如若再嫁,則難免遭到親鄰的非難物議。何況作為尊貴的皇太后繡球重拋,梅開二度,當然是驚世駭俗的曠古奇聞。此說一出,即廣為流傳,到民國初年便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舉凡談前清掌故,莫不津津樂道,幾同信史,以致後來有不少學者批評《清史稿》未能「秉筆直書」此事,為其闕失之一端。太後果真下嫁了嗎?要解開這樁清初第一大疑案,就得先談談故事中的兩個主人公。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告訴你真實的歷史:清宮檔案揭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告訴你真實的歷史:清宮檔案揭秘
上一章下一章

「太後下嫁」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