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皇后14(3)

明成皇后14(3)

李鴻章對於鎮壓東學黨起義,維持受冊封的李朝統治,是完全贊同的,這是清朝統治階級的基本態度。但是李鴻章仍然有顧慮,怕中國出兵助剿會引起國際糾紛,特別害怕日本乘機出兵。因此他在東學黨起義之初,並沒有立即派兵的意思。但是東學黨起義的聲勢大振,李鴻章改變了他的態度,同意出兵。此時,李鴻章收到了袁世凱的電報。袁世凱在電報中說,朝鮮政府已向他請求派兵援助,而且自己在和日使館的翻譯官鄭永邦談話時,鄭永邦表示,日本希望中國速派兵剿亂,日本必無他意。其實這是日本駐朝代理公使杉村浚根據日本政府的指示,派出去探詢中方態度的探子。日本把東學黨起義看成是侵略朝鮮千載難逢的機會,為了挑起侵略朝鮮的戰爭,而竭力慫恿清政府派兵入朝鎮壓起義,以作為日本乘機出兵朝鮮的口實。其後杉村浚還親自去見袁世凱,進行了類似的探詢,袁世凱竟然信以為真,在給李鴻章的電報中說:日本只關心他在朝鮮經商的國民,除此之外好像並無居心。袁世凱這個錯誤的判斷,加強了李鴻章派兵的決心。之後,李鴻章又親自面晤了日本駐津領事荒木,荒木早和國內統一口徑,李鴻章對日本「必無他意」信以為真,遂決定同意派兵入朝,幫助朝鮮政府鎮壓起義。幾天之後,李鴻章接到朝鮮政府正式請兵的電文,便奏派葉志超、聶士成率淮軍共約2500名分批入朝鮮,又命令丁汝昌派濟遠、揚威二艦赴仁川、漢城,一面又依照《天津條約》行文知照日本。李鴻章和袁世凱此時是相信日本不會派兵,縱使派了也易於對付,不會惹下太大的麻煩。足見他們不知道日本的陰謀。中國派兵的照會送達日本外務省當日,日本政府即電令駐北京日使向中國遞交日本派兵的照會。事實上,日本內閣早在幾天前就決定出兵朝鮮,之前已借口護送在假期中的駐朝公使大鳥圭介返朝為名,派遣海、陸軍到朝鮮。但是,日本裝模作樣,等待中國派兵照會到來時才正式照會中國,這正是日本外交的狡猾之處。從中、日派兵開始時的若干跡象,顯示情勢非比尋常。首先,中國出兵照會,以應朝鮮政府請求「保護屬邦」為名,日本立即提出抗議,認為日本從未承認朝鮮為中國屬邦。中國要求日本為保護使館商民不必多派軍隊,不可進入朝鮮內地。日本即蠻橫地宣稱:日本派遣軍隊數量及行動,帝國政府自行決定,不受他國掣肘。態度十分強硬。再者,中國派兵僅2500人,駐紮在牙山,而日本派出5000餘人,其後陸續增兵達萬餘人,部分日軍直赴朝鮮的首都漢城,分踞要害。同時,日本軍艦八艘駐泊仁川。顯然,為保護使館及商民,完全沒有動員如此巨大軍事力量的必要。這時候閔氏政府見中日軍隊雲集,頗存戒懼,希望雙方撤兵。而袁世凱也看出日軍來勢洶洶,情勢不妙,便極力催促朝鮮政府設法阻止日本來漢城,並擬請駐朝各國使領出面干涉,均無效果。袁世凱只有與日使大鳥圭介直接進行談判,雙方約定之後均不再添兵。大鳥同意不再添兵,是日本外交上的策略,作為緩兵之計,以便在軍事上從容部署。但是袁世凱和李鴻章卻深借不疑,生了停止派兵的意思。朝鮮政府請求撤兵的公函送抵李鴻章處,李鴻章即電告葉志超,命令軍隊暫駐牙山,原定增強部隊也接到命令停止出發。李鴻章的這個措施,既是對敵情錯誤判斷,又表明他膽怯地企圖避免中日糾紛。其結果使日本從一開始就在軍事上佔得了優勢。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的策略與李鴻章恰恰相反,在軍事上一切皆欲先發制人,而且每一步都先於中國。日本軍事先佔一看,是此後外交交涉和戰爭中日本制勝的一個關鍵。這時,東學黨起義的狀況也發生了變化。全州失守之後,招討使洪啟董奉閔氏政府之名,假惺惺地向農民軍提出「媾和」。這一招本是懷柔之技,意圖緩和局勢,等待清兵幫助。他勸誘道,假若兩軍繼續交戰,王朝發祥的歷史聖地全州必將變成一片廢墟。不但如此,趁我國內亂之機,清軍已在牙山登陸,日軍也將在仁川登陸。如此發展下去,外**隊勢必要進行干涉,不僅東學軍將遭受重大犧牲,而且國家也將陷入更大的危機。因此,東學軍如果撤出全州,京師也要立即撤離全州附近,以免同室操戈;而政府則設法促使外國撤回軍隊,並根據東學軍的要求,立即實行各項政治改革。當時,全奉准等人在全州戰鬥結束后,原準備重新整頓農民軍,同忠清道一帶的農民軍會合,直取漢城。但是,在忠清道一帶對農民軍深有影響的東學教領導人崔海月一派,卻極力反對農民戰爭的擴大發展。他們甚至向各地發出通告,聲稱:全奉准為國家罪人,師門之逆賊。這就使全奉准領導的全羅道東學軍不得不暫時放棄北上。全奉准等人也認為,清日兩**隊以朝鮮的動亂為口實,開進朝鮮蹂躪踐踏國土,是決不能容忍的。再則,他們也不能不考慮到,農民軍在全州戰鬥中傷亡較大,加之農忙季節來臨,多數農民歸鄉心切。在這種形勢下,全奉准等人只好暫時接受官方提出的「媾和」要求,以便政府在農民軍撤遲后,迫使外**隊立即撤離朝鮮,並按照農民的要求改革弊政。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代國母:明成皇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一代國母:明成皇后
上一章下一章

明成皇后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