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塑膠之花 開遍香江滿世界(2)
樣品有了,腦子裡也裝滿了塑膠花的常識。然而,僅僅是常識,具體的生產工藝及配方調色呢?李嘉誠去當地圖書館查找這方面的資料,所見的專業資料,他在香港也看過。李嘉誠心急如焚,他放下廠里的事務遠來歐洲,在這裡又沒達到最終目的,難道就這麼買回大批塑膠花去做擺設?情急之中,李嘉誠想到一個絕妙的辦法。這家公司的塑膠廠招聘工人,他去報了名,被派往車間做打雜的工人。李嘉誠只有旅遊簽證,按規定,持有這種簽證的人是不能夠打工的。老闆給李嘉誠的工薪不及同類工人的一半,他知道這位「亞裔勞工」非法打工,絕不敢控告他。當時歐美髮達國家的企業主,常常採用壓低工薪的做法,盤剝落後國家來的非法移民。李嘉誠哪裡會計較什麼工薪?幸虧這位老闆貪心,李嘉誠才能靠一張旅遊簽證,打入這家工廠做工。這家工廠原先和總公司在一起,由於環境保護組織的抗議,才從市區遷到郊外。這樣,李嘉誠就不必擔心被總公司的人發現。李嘉誠負責清除廢品廢料,他能夠推著小車在廠區各個工段來回走動,雙眼卻恨不得把生產流程吞下去。李嘉誠十分勤力,工頭誇他「好樣的」,他們萬萬想不到這個「下等勞工」,竟會是「國際間諜」。李嘉誠收工后,急忙趕回旅店,把觀察到的一切記錄在筆記本上。假日,李嘉誠邀請數位新結識的朋友,到城裡的中國餐館吃飯,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術工人。李嘉誠用英語向他們請教有關技術,佯稱他打算到其他的廠應聘做技術工人。李嘉誠通過眼觀耳聽,大致悟出塑膠花製作配色的技術要領。平心而論,站在今日的角度,李嘉誠的行為有悖商業道德。但在專利法還不太健全的50年代,李嘉誠迫於無奈的舉動,又是可以理解的。李嘉誠滿載而歸。隨機到達的,還有幾大箱塑膠花樣品和資料。臨行前,塑膠花已推向市場,李嘉誠跑了好些家花店,了解銷售情況。他發現繡球最暢銷,立即買下好些繡球花作樣品。李嘉誠回到長江塑膠廠,他不動聲色,只是把幾個部門負責人和技術骨幹召集到他的辦公室,把帶來的樣品展示給大家看。眾人為這樣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塑膠花拍案叫絕。李嘉誠宣布,長江廠將以塑膠花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為本廠的拳頭產品,使長江更上一層樓。產品的競爭,實則又是人才的競爭。李嘉誠四處尋訪,重酬聘請塑膠人才。李嘉誠把樣品交給他們研究,要求他們著眼於三處:一是配方調色;二是成型組合;三是款式品種。塑膠花實際上是植物花的翻版,每一個國家和地區,所種植並喜愛的花卉不盡相同。李嘉誠覺得自己帶來的樣品,太義大利化了。他要求順應本港和國際大眾消費者的喜好,設計出全新的款式,並且不必拘泥植物花卉的原有模式。設計師做出不同色澤款式的「蠟樣」,李嘉誠帶著蠟花走訪不同消費層次的家庭。最後確定一批蠟花作為開發產品。此時,技術人員經過反覆試驗,已把配方調色研定到最佳水準。又經歷過連續一個多月的不眠之夜,終於研製成第一批樣品。填補空白的產品,很容易賣高價。李嘉誠不這樣想,價格昂貴,必少有人問津。他經過成本預算,批量生產的塑膠花,成本並不高。只有把價格定在大眾消費者可接受的適中水平,才會掀起消費熱潮。賣得快,必產得多,「以銷促產」比「居奇為貴」更符合商界的遊戲規則。其時,義大利塑膠花已進入香港市場,由連卡佛百貨集團公司經銷。連卡佛是老牌英資洋行,走的是高檔路線,賣的是名牌及奢侈品。意產塑膠花價格不菲,只有少數洋人和華人富有家庭購買。李嘉誠攜帶自產的塑膠花樣品,一一走訪經銷商。他們為這些小巧玲瓏、惟妙惟肖的塑膠花,撩得瞠目結舌、眼花繚亂。其中有的經銷商是老客戶,他們簡直不敢相信,就憑長江破舊不堪的廠房,老掉牙的設備,能生產出這麼美麗的塑膠花?「這是你們出品的嗎?」一位客戶狐疑地問道,論質量,可以說與意產的不分上下。「你們大概是懷疑我從義大利弄來的吧?」李嘉誠心平氣和微笑道,「有機會,你們可以將兩者比較,看看是港產的,還是意產的。」辦公室的人圍著塑膠花仔細察看,發現李嘉誠帶來的塑膠花,的確與印象中的有所不同。眾多的樣品中,有數樣中國人喜愛的特色品種。李嘉誠說:「歡迎各位去長江看看,長江雖然還是老廠房,可生產塑膠花的設備卻是新的,研製塑膠花的都是新人,當然,現在的事業更是新的。」李嘉誠的報價,又一次使他們目瞪口呆,物美價廉,沒有理由不暢銷。大部分經銷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誠的報價簽訂供銷合約。有的為了買斷權益,主動提出預付50%訂金。每家經銷商的銷售網路皆不盡相同,李嘉誠儘可能避免重疊。很快塑膠花風行香港和東南亞。老一輩港人記憶猶新,幾乎是在數周之間,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擺滿了長江出品的塑膠花。尋常百姓家、大小公司的寫字樓,甚至汽車駕駛室,都能看到塑膠花的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