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隨著2004年11月17日世界盃預選賽小組賽中港之戰的結束,中國足球由此進入了一個讓人看不到盡頭的冰河期。2002年12月21日,中國足協宣布,中國隊主教練阿里·漢因為未能帶領中國隊出線而自動中止了工作合同,五天後,阿里·漢乘坐漢莎航空公司的班機返回德國,就此告別了曾工作過698天的中國足壇……阿里·漢走了,帶著遺憾、更帶著困惑——一連串對中國、對中國人、對中國足球、對中國足球人、對中國足協、對吳金貴、孫繼海、李霄鵬、鄭智、張玉寧等眾多球星們——的困惑。阿里·漢走了,帶走的遠不止中國隊被提前淘汰出世界盃這樣一個無情的事實,更帶走了數以億計的中國球迷的一個夢想——一個曾經讓中國球迷痛苦煎熬了40多年的夢想,一個曾經在3年前成真過的夢想,一個依然令人魂牽夢繫甚至願意繼續痛苦等待下去的夢想——世界盃之夢。在你的身邊,我用情太專。在你的背後,我目光留戀。往日的溫情有些不甚寒,痴迷的心中還是很情願。風花雪月是不是從前?海誓山盟會不會改變?相見多年、相伴多年,一天天一天天,相識昨天、相約明天,一年年一年年,你永遠是我注視的容顏,我的世界為你留住春天。相見多年、相伴多年,一天天一天天,相識昨天、相約明天,一年年一年年,你永遠是我投入的情感,因為有愛,所以無悔無怨……不知道究竟為了什麼,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同行大仙前些年寫的這首歌,特別是在阿里·漢離開中國之後、面對著中國足球的困惑。作為一名長年跟蹤中國足球「國字型大小」隊伍的一線記者,在國足無緣世界盃后,不少球迷甚至包括同行經常會這樣問我:「阿里·漢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教練?」「他怎麼把中國隊帶到了這副『德性』?」「中國足協怎麼想起來請這麼一個教練?早知如此,還不如讓米盧繼續帶下去呢!」「中國足球還有希望嗎?」面對這一連串的提問,我不知道究竟該如何回答,因為我知道,要想說清楚這些問題以及幕後的全部真相,一兩句話是不可能的,甚至連我自己都找不到答案。很多的時候,很多問題、很多真相,你永遠都不能說出來,或者永遠都無法找到,因為總有一種無形的東西在束縛著你、桎梏著你,如同你永遠也說不清為什麼會喜歡上足球、喜歡上中國足球。這恰恰就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無奈。幾十年來,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中國足球的總結和反思,但作為一個「整體」,中國足球的失敗一直在延續,一個重要的原因恰恰就在於我們的總結和反思總是停留在不承認歷史和事實的基礎之上。而且,我們往往不習慣於理智的反省,只習慣於情緒的反省。因而,作為「敗軍之將」的阿里·漢,在他離開中國之前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足球搞不好是因為沒有自己的「足球哲學」、缺乏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到現在為止,中國的足球人還沒有找到一條長期提高和穩定發展自己「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渠道和方法。正因為此,這些年來特別是職業化開展以來,中國足球從來就是一種「輪迴」。因為中國足球沒有「哲學」,所以只有成績的衝動,在現有的體制與機制下,惟「政績」是舉、惟「成績」是舉。所以,中國足球的惟一「哲學」就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中國足球走到今天,恰恰是「政績與成績」這個「兩點一線」指導思路下的必然結果與選擇,導致「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弱。中國隊無緣德國世界盃並不是阿里·漢一手造成的,他是中國足球十多年職業化「悲劇」的一個縮影!這,也就是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的真正動機。我不是在為阿里·漢和他所率領的「漢家軍」的失敗作一次辯護,而是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足球人,對中國足球的一種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