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辯論的話題(1)
辯論,是我希望與大家分享的最後一個話題。從我的初中開始,「大專辯論賽」就突然成為了中國電視收視率極高的一個節目。電視媒體驚喜地發現,大學生辯論賽擁有吸引觀眾的所有要素:衣冠楚楚的辯手和富麗堂皇的辯論會場構成了優美的形式,引經據典的辯詞和唇槍舌劍的辯論構成了令人愉悅與刺激的內容,優雅的主持人和幽默的嘉賓帶來了明星效應的光環,另外,任何觀眾能夠對每個台上的辯手品頭論足並且做出自己認為誰該勝利的判斷,甚至還可以意猶未盡地和家人同事對辯題繼續討論——這一切正符合電視節目參與性、互動性的國際潮流。最後,家長們一般還會結合節目對孩子們做出種種鼓勵或者教育,節目的寓教於樂性又成為了一個亮點。而大學生辯論賽的辯手藉助媒體的強勢,也迅速成為了許多學生心目中的偶像,辯手身上被認為集中體現了口才、機智、淵博、好學等等優點,成為了許多不能上電視而內心深處渴望被關注的學生模仿的對象。辯論之風一時間也風靡校園。到了北大之後我進一步發現:北大人好辯,北大人也辯得好。長於思辨,勇於懷疑,敢論天下事,一直就是北大學生心中自我定位的形象和氣質。北大的一位教授說,北大的一個目標,就是要培養訓練有素的懷疑者。懷疑者當然比較喜歡和人辯論。而我參加辯論賽之初,只是把它當作一種好玩的遊戲。遊戲總要有輸贏,目的是滿足人類爭強好勝之天性。不管辯論雙方如何鬥智鬥力,或者口若懸河,有戰國說客縱論天下之勢,或者言辭懇切,有良臣忠相痛陳時弊之風,但遊戲終歸只是遊戲。可是,當辯論賽由於承載了太多成敗勝負的患得患失時,就如同本來是弘揚大眾體育精神的奧運會,最後變成了專業運動員一生榮辱所系,其結果必然是遊戲精神的喪失和遊戲規則的異化。在辯論時,一個人的反應、性情、價值、涉獵、詞鋒……都可以表現得淋漓盡致,千人辯論,應有千種風格。然而,在幾屆新加坡大專辯論賽之後,許多人在聽到中國國內的任何大學生辯論賽都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過度繁複的修辭、華麗押韻的詞藻、朗誦似的語速與表情、生搬硬套的名人名言,還有在自由辯論中的自說自話,使得聽眾覺得雙方前言不搭后語、邏輯支離破碎。這種辯風在一段時間內如此之盛行,孫東東老師乾脆一言以蔽之:「花辯」。「花辯」之風為什麼會產生、盛行以至於到了最後泛濫成災呢?究其原因,一是過分的追求辯論的觀賞性,雙方辯手在準備的時候更多地是考慮如何把話說得更漂亮,而不是如何把話說得更有道理;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後來的辯論隊伍對「花辯」剛剛出現在辯論場上所獲得的成功的迷信,對權威經驗的盲從,束縛了辯論思路和語言上的創新,最後導致的是亦步亦趨帶來的沉悶與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