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基礎的知識才是最重要的(1)
我從小就是個玩心很重的人。出生在陝西的秦嶺山腳下,一直長到11歲,父母當時也不在身邊,於是整天跑出去瘋玩;11歲后和父母一起回到了老家廣東,從家門口走出去5分鐘就到了海邊。父母工作都很忙,所以也基本上是一個人隨心所欲地玩完了小學、初中。後來一算,一共換了四所小學,每到一處都是先和班上的壞孩子打架,不打不相識,之後就成為了好朋友,可是沒過多久又要轉學了。這種經歷鍛煉了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而從小父母管束不多的教育風格,也培養了我從小就比較獨立、喜歡冒險的性格。一轉眼到了高中,繼續風風火火地在校園裡玩各種各樣好玩的事情:做學生會主席、做校園廣播站的播音員、辦校園報紙、寫校園小說、瘋狂地踢足球、去海上的小島露營、成立像漫畫《灌籃高手》裡面一樣的籃球俱樂部和籃球協會、主持校園文藝晚會、上電視參加「第二起跑線」等等等等。在我們那樣一個小地方的高中,想像中能夠玩的事情都被我玩遍了,於是長出了一口氣,也發現自己已經到了高三。高三那年有一本小說頗為流行,名字叫做《正是高三時》,故事的原型其實就發生在和我們中學是競爭對手的另外一所中學:他們位於一座小島之上,所有學生必須住校,而每年補課的時間幾乎和我們的假期一樣多,所以在我初中升高中的時候想也沒想就把這所學校踢出了考慮範圍——然而從這本書里我卻讀到了住校生活的種種精彩,於是當時對於大學生活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美麗的校園、來自天南地北的有趣的同學、巨大的如迷宮一般的圖書館、白髮蒼蒼睿智風趣的老教授、熄燈后唇槍舌劍的宿舍卧談會,這些景象在我腦海里是如此的栩栩如生,因此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去一所好大學,一定要去一所離家遠一些的風景優美的好大學——那麼北大,顯然就是最好的目標。強烈的獲得高考勝利的願望是來自對大學生活的期盼,而不是出於高考的壓力或者家長的叮嚀,這是我覺得我的高三生活一直心情舒暢並且鬥志昂揚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成績還是要一步一步趕的,高一高二並沒有全身心投入,使我的成績絕非在全年級里可以數一數二,用我們當時校長在一次全年級高考動員會上的話說:「有的同學,比如張銳,綜合素質不錯,可是學習成績不行……」成績不行,那只有努力了。我覺得我努力的第一個方向是尋找方法,當時看了不少諸如《在北大等你》、《等你在北大》、《北大在等你》之類的高考狀元介紹經驗的書。儘管後來進了大學之後,我一直盡量拒絕寫這種東西,但是事實上,當時高中的時候看這些書,還是有不少積極的正面影響的。因為儘管學習方法不能夠套用或者照搬,但這些來自成功者的聲音能夠給內心一種積極向上的暗示(至少在發現高考文科狀元寫的介紹學習經驗的文章里也有病句和用錯成語的時候,信心就會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