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謝失敗(1)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古羅馬的一位將軍被埃及人打敗了,逃回了羅馬。皇帝不但沒有處死他,反而再次給他一支大軍,讓他繼續出征。朝中的大臣紛紛表示反對,認為不能信任他。皇帝問:「為什麼不能信任他?」「因為他失敗過。」「這正是我相信他的原因。」皇帝說。不久,捷報從前方傳來。失敗往往比成功更能夠給人教益。成功的時候,很少有人在欣喜之餘,還能心平氣和地總結原因,而失敗卻會給你帶來心靈上更大的震撼和刻骨銘心的記憶,使你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審視自己犯過的錯誤。大學生是天之驕子,所以許多大學生在走出校門后,才真正遇到了困難與挫折。聽說過太多在校園裡春風得意的人離校后一蹶不振的故事,於是我經常想,如果能夠在學校裡面經受過一些困難和失敗,應該不是件壞事。然而當失敗真的襲來時,我仍然花了不少時間去調整。大三的上學期,按照傳統,法學院的學生會主席都是由剛剛升上大三的學生通過競選出任。當時的競選是由全系本科四個年級的班級產生的代表,不記名投票,得票數多者當選。我知道這比起昌平園裡我經歷過的那場競選可要複雜和困難得多了:這裡有四個年級同學的不同利益,有即將「退役」的上屆學生會的勢力,還要靠自己平時對學生會系統工作的了解和投入,許許多多的因素都可能會左右競選的結果。大二的暑假,我在對香港大學學生會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之後,突然覺得北大傳統學生會那種「組織講座+組織晚會+組織比賽」的存在方式應該徹底加以改變,學生們現在需要的已不是單純的組織文體活動,而是更深層次的與就業、學生權利和自身素質發展緊密相關的綜合服務。因此,當暑假結束我回到北大時,突然決定去參加競選,我認定,只要我競選成功,就能實現我所期望的那種轉型。那個時候我的競選對手已經準備了一個暑假了,他們都有著在上屆學生會工作的經歷,並且和這次競選的組織者(大部分也是上屆學生會的成員)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競選也是千方百計去贏得關係和信任的過程,於是他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和不同年級的學生建立聯繫。在我開始宣布競選之前,我已經明白自己在準備工作上處於劣勢了。然而我仍然相信我有優勢,我有他們所沒有的新的主意和觀念,能夠用我的競選綱領和改革計劃打動選民。於是我終於在一片驚訝和不理解的目光中開始了勝算很小的競選過程:組織競選班子、準備競選海報、找各種各樣的機會和「選民」接觸、向他們講述我對學生會的新想法,這個過程緊張又有趣,隨著時間一天又一天的過去,我的信心也越來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