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拉贊助(7)
傅桂明自己也許並不清楚,這2000元對楊少鋒竟然有如此重大的意義。2002年,楊少鋒已經是福安市旅榕(福州簡稱榕城)鄉親智力支鄉聯誼會的副秘書長,已經是福安人民的驕傲。在聚會的時候,楊少鋒與在福州的上百名福安老鄉說起了這段經歷,說起這件事對他的重大意義,那時候,傅桂明就坐在台下。好幾年過去了,傅桂明都已經忘記了這件事情,他還真沒想到自己舉手之勞的事情卻對一個年輕人的成長有那麼大的幫助。楊少鋒說,其實對他自己,這件事的意義已經不再是那2000元錢了,從7月12日晚上7:30走出閩東電機集團的大樓時,他就知道自己這一生一定會成功,因為在那5個小時的煎熬與等待中,他戰勝了自己的許多弱點。從那以後,再也沒有什麼苦是他吃不了的。從那個時候楊少鋒開始體會到,幫助別人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因為他體會過被別人幫助的滋味。有時候為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做點什麼,我們自己付出的可能只是一點點,但是對需要的人,他得到的可能就是整個世界。他告訴自己,如果可以,以後他要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讓別人,也讓自己,從中得到快樂。7月13日,當楊少鋒把這消息帶回學校的時候,所有參加實踐隊的同學歡呼雀躍,男女同學抱在一起,大家又跳又吼,那種心情無法用言語形容。2000元雖然只是個小數目,但那時,對大家無疑是一筆巨款,那不僅僅是2000元人民幣而已,而且還象徵著信心與希望。當天下午,楊少鋒拿到這筆錢時,開心得一塌糊塗,曉陽之行終於可以成行了,這次,他們要給老區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世界上的事情真的很奇怪。在楊少鋒他們還為1200元的路費愁眉不展的時候,希望好像很渺茫。但這路費解決以後,另外一筆「巨款」卻「從天而降」,就在這第二天,中國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副行長李錦華的秘書給楊少鋒打來電話,說李錦華行長請他們到辦公室談談。李錦華行長與楊少鋒他們前幾天聯繫過,但一直沒有迴音,這次主動打來電話,說不定李行長那邊也有戲。果然不出所料,楊少鋒簡單地介紹完活動的思路后,李錦華行長卻問了很多具體的問題,最後他問楊少鋒需要多少錢,楊少鋒隨口說希望能夠再有5000元的經費,李行長卻意外地給了10000元。這10000元加上閩東電機給的2000元,這回經費綽綽有餘了。到福安曉陽鎮后,由於有了這12000元,實踐隊的同學再也沒有花當地一分錢。扣除路費和各項費用外,這筆錢還剩下10000元左右,楊少鋒與同學們商量后,決定把這些錢用於購買一批比較新的圖書。加上福州一些單位捐獻的圖書,以及同學們自己捐的書籍,實踐隊在曉陽鎮找了兩個比較窮的地方,在這兩個地方的小學各建了一個小型的圖書館。藉助這次到貧困地區的機會,家境比較富裕的城裡來的學生,還在當地的貧困生中,認捐了一批小朋友,進行一對一的資助,不但每年解決貧困孩子的學費,還經常給自己扶貧的對象寄一些書,和他們通信,幫助他們戰勝貧困,鼓勵他們多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走出貧困小山村。由於經費比較充裕,這次的實踐活動取得了圓滿的成功,當時,《中國青年報》、《福建日報》、寧德地區電視台、報社對這個活動進行了報道,「企業——高校——貧困村」三位一體的扶貧新思路由此被人所知。1997年8月21日,《福建日報》以《帶著真情和知識下鄉——福州大學青年志願者駐村記》為題登了一篇近兩千子的通訊報道,並在文章的結尾部分做了這麼一段評語:「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文化科技下鄉的路還很長。福州大學青年志願者「「企業——高校——貧困村」三位一體文化科技下鄉活動嶄新構思無疑將給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一股新鮮的活力。企業作為主體之一積极參与活動,使文化科技下鄉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大學生志願者不僅擁有知識技能的優勢,有專家教授的指導,而且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極大的參與熱情,二者有機結合,將使文化科技下鄉活動迸發出巨大的生命力。我們堅信,有黨的富民政策,有大學生志願者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有當地人民的艱苦創業精神,貧困山村群眾走上小康的願望的實現將不會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