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
巴黎似乎從來就是一座夢想中的城市。在官方網頁上,她被稱為「光之城」,光在西方人心目中一向是上帝的化身,也許巴黎人認為自己離上帝更近一些。也難怪徐志摩當年曾感嘆「到過巴黎的一定不會再稀罕天堂。」也有人叫她「巴比倫」,那是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在小說《重返巴比倫》中對巴黎的稱呼——一個只有奢華與享樂的夢想之都。也許沒人能說清巴黎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城市,但每個人都確信他們在巴黎度過的會是此生最難忘的日子。大多數遊客心中嚮往的,是一個古老而浪漫的巴黎,也就是沿著盧浮宮——香榭麗舍大街——協和廣場——凱旋門這條完美的中軸線開始他們的旅行。的確,巴黎是個極具歷史感的城市,這裡的名勝古迹已足以讓人流連忘返。與這些經典古迹並存的又是另一個巴黎,一個充滿前衛與波西米亞氣息的巴黎。只要搭上巴黎的地鐵,就能清楚地感覺到這一點。巴黎地鐵歷史悠久,有些車站特意原封不動地保留了原來的風貌,看起來好像一座古董博物館,而有的車站又充滿未來氣息,有如科幻世界,比如ladéfence地鐵站。從這一站走上地面,矗立在你面前的就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誇張無比的「新凱旋門」。實際上這是一個可以容納5000人辦公的大廈,它的獨特之處就是這個可以把整個巴黎聖母院放進去的大門。有趣的是,新凱旋門正處在盧浮宮——香榭麗舍大街——協和廣場——凱旋門這條中軸線上,居心叵測地與凱旋門遙遙相望,大有打破完美和諧的野心。如此「離經叛道」的建築在巴黎絕非僅有。如果說盧浮宮代表著法蘭西的古代文明,那麼蓬皮杜中心便是現代巴黎的象徵。這裡是前衛藝術的殿堂,展出了西方20世紀以來各種風格的藝術作品。而中心本身的設計也是給人強烈視覺衝擊的前衛建築藝術。所有的柱子,樓梯,管道等等以前要刻意藏匿的東西都被放在室外,整座建築看上去好像被五顏六色的管道河鋼筋纏繞著的化學工廠廠房。當初這個「怪物」當然也曾備受非難,不過現在它已經與巴黎的其他古典建築相安無事。巴黎也許是最受異鄉人歡迎的城市,它幾乎成了文學與藝術的「麥加」,有多少世界著名的藝術家和作家在這裡居住生活過?還是問有多少沒有到過巴黎吧,那樣計算方便一些。19世紀中期以後,巴黎更是成了一座放逐者的城市。這裡有寬鬆政治氣氛,有學生,文人,藝術家掀起的反文化潮流,也就是所謂的波西米亞文化,所以人們選擇到巴黎來流浪。20世紀二三十年代,巴黎聚集了眾多美國作家,包括海明威,菲茨傑拉德。這群年輕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被一戰衝擊得無處藏身,他們受不了,逃了出來,他們需要藝術氛圍,因為他們還要繼續以創作為生,同時他們也拋不下感觀和物質享受,他們需要咖啡,需要女人和葡萄酒,需要舞會,於是他們逃到了巴黎。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巴黎,似乎也只有巴黎才能夠包容這群時而清醒,時而酒醉的年輕人。他們只是巴黎的匆匆過客,但卻在這個停留的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們用筆讓巴黎的瞬間永恆,也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永遠留在了巴黎。走在塞納河邊,坐在路邊咖啡館里,一個異鄉人也許能體會到巴黎城裡某種淡淡的憂鬱和流浪情結。上個世紀「迷惘一代」在這裡留下了太多流浪和感傷氣息,到今天都揮之不去。漫步巴黎的時候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會在記憶里留得更久一點,是凱旋門還是某個下午在某個露天咖啡館的一杯咖啡。「巴黎不僅僅是個地方,它已經成了一種精神狀態。」無論你是誰,都可以在這個既懷舊又前衛,既寧靜又喧囂,既國際化又本土化的城市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一劑量心靈解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巴黎是最適合異鄉人停留的。你可以去盧浮宮欣賞《蒙納麗莎》,也可以去蓬皮杜中心看畢加索;你可以去巴黎歌劇院,也可以去香榭麗舍大街上的紅磨坊;你可以到巴黎來逃避生活,也可以來這裡純粹地享受生活。其實巴黎在世界各處無所不在。也許你沒有去過巴黎,但你很可能在自己生活的城市的某個叫做「左岸」的咖啡館里留連;你不必出國門,就可以領略來自巴黎(或者號稱來自巴黎)的時尚產品,可以感受巴黎「春天」。可是你打算什麼時候去一趟真正的巴黎呢?地理位置:法國北部,塞納河邊人口:210萬氣候:溫和的海洋性氣候值得遊覽的景點:盧浮宮:原本是法國王宮,自1190年建成以來,這裡曾居住過50位國王和王后。現在盧浮宮已經成了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收藏著40萬件來自世界各地的稀世珍寶。它包括六大展館,198個展覽大廳。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便收在繪畫館中,而愛神維納斯雕像則立在古希臘與古羅馬藝術館里。凱旋門:與盧浮宮遙相呼應,是拿破崙為了讓人記住自己的輝煌戰績下令修建的。拱門的頂端和內側都雕刻著波拿巴獲得的大大小小戰役的勝利,內牆上還有他手下588名將軍的名字。每年的重大節日或是特殊慶典,法國民眾都會在凱旋門下狂歡。凱旋門已經成了法國的標誌。凱旋門下是為了紀念兩次世界大戰陣亡將士的無名烈士墓。每年7月14日法國國慶,法國總統都要到這裡來獻上花圈。巴黎聖母院:聖母院是哥特式建築的傑作,處處都有精美的雕像和浮雕。不過大部分人到巴黎聖母院來並不是為了看建築,而是塞納河上的日落。到黃昏,教堂里的人才慢慢多起來。據說為了上教堂塔頂看落日,有時得排上一個小時的隊。艾菲爾鐵塔:如今已經成為巴黎,甚至法國的象徵的埃菲爾鐵塔,當年建成的時候頗受爭議,當時聯名抗議的各界人士達到300人之多,其中有著名作家左拉和小仲馬。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巴黎人逐漸接受並且愛上了這個鋼鐵「巨人」。不知為什麼很多人選擇在這裡自殺,到1971年已經有370人之多,塔頂因此安上了護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