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持久戰(2)

打持久戰(2)

這一次,黃華外長見到了蘇聯新領導人安德羅波夫和葛羅米柯外長。中方強調要使兩國關係得到真實的改善,蘇聯必須在消除障礙方面採取實際步驟,先做一兩件事。而蘇方雖然表示願意改善兩國關係,卻只強調雙方應先做出努力,促進經貿、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來往。看來,蘇聯新領導將繼續勃列日涅夫開始的改善兩國關係的勢頭,但還未下決心採取重大步驟。隨後兩年內,我先後陪同萬里副總理和李鵬副總理赴蘇聯參加了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的葬禮。中方利用高層接觸機會再次做出努力,在談話中,對蘇聯建設社會主義事業予以評價和支持,推動蘇方在實現中蘇關係正常化方面拿出實際行動。在正式的各輪磋商中,中蘇雙方就像聾子對話,完全對不上。雖是相互扯皮,達不成任何共識,但扯皮也有扯皮的意義。首先是雙方對各自的立場和觀點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其次,是扯皮本身使得雙方關係沒有更緊張下去。總之,不斷扯皮比互不往來要好。扯皮多了,交往也就慢慢多了起來。那時,有人形容兩國關係是一個使館、一架飛機、一列火車。說的是兩國關係只剩下這些聯繫,雖保持外交關係,而且天上通航,地上通車,但來往很少。有時,從蘇聯回國,整個航班和列車車廂里都是空空蕩蕩的,看不見幾個人。隨著中蘇政治磋商的持續進行,兩國的經貿增加了,在其他方面交往也增多了,開始交換留學生,組團互訪。這中間,1984年底,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阿爾希波夫應姚依林副總理的邀請對我國進行正式訪問,具有特別意義,這是60年代後期兩國關係嚴重惡化以來蘇聯派出的最高級別的訪華代表團。20世紀50年代,阿爾希波夫擔任蘇聯援華專家組組長,為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做出了貢獻。他對華友好,在兩國關係惡化年代,也從未說過中國一句壞話。中方給了阿爾希波夫很高的禮遇,鄧小平予以接見,陳雲、彭真和薄一波等同他一起工作過的老朋友都會見了他。故友重逢,相見甚歡,情景十分感人。記得陳雲同志為準備同阿爾希波夫會見,請姚依林、陳楚和我去他住處彙報,談得十分高興。當晚,他手書「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條幅,派人送給我,以陸遊的名句,表達他對中蘇關係發展的感受和對兩國關係前景的期望。阿爾希波夫訪華期間,我全程陪同他參觀了燕山石化公司、武漢鋼鐵公司、武漢長江大橋和深圳特區等地。我不時提起蘇聯援建的一些項目,還向他介紹深圳特區在小平同志直接關懷下,堅持改革開放,取得驚人發展的歷史。阿爾希波夫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和飛速的發展,印象極為深刻,不時由衷地讚歎,同時也流露出對當時蘇聯社會現狀的失望和不滿。訪華期間,雙方簽署了《中蘇經濟技術合作協定》和《中蘇成立經濟、貿易、科技合作委員會協定》,使兩國中斷多年的經濟和科技合作得以恢復。1985年7月,我陪同姚依林副總理回訪蘇聯。姚副總理同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阿爾希波夫舉行會談,會見了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吉洪諾夫。雙方在發展經貿合作方面談得很順利,簽署了《中蘇關於1986~1990年交換貨物和付款協定》等文件,中蘇貿易額則從1984年的億瑞士法郎增加到1985年的46億。雙方對兩國的高層交往和貿易的大幅增長表示滿意,我方同時敦促蘇方在消除「三大障礙」問題上拿出行動,指出障礙不消除,兩國關係的改善是有限度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外交十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外交十記
上一章下一章

打持久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