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米店 今日台塑(2)

昔日米店 今日台塑(2)

不過,由於嘉義大多數家庭都靠做工謀生,收入微薄,少有閑錢,主動送米上門,如果馬上收錢,碰上顧客手頭緊,會弄得雙方都很尷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慶並不急於收錢。他把全體顧客按發薪日期分門別類,登記在冊,等顧客領了薪水,再去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順利,從無拖欠現象。由於王永慶處處替顧客設想周到,大家一傳十,十傳百,他的名氣越傳越大,整個嘉義都知道有一個心眼特別好的少年老闆。自然,他的生意也越來越好。從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慶最終成為今日台灣工業界的「龍頭老大」。後來,他談到開米店的經歷時,不無感慨地說:「雖然當時談不上什麼管理知識,但是為了服務客戶做好生意,就認為有必要掌握客戶需要買米及方便付款的日子,沒有想到,由此追求實際需要的一點小小構想,竟能作為起步的基礎,逐漸擴充演變成為事業管理的邏輯,到今天台塑企業各項管理制度的基本概念,都可以說起源於此。」20世紀50年代,台灣經濟亟鬚髮展紡織、水泥、塑膠等工業。台灣當局把發展塑膠工業寄希望於化學工業基礎雄厚的「永豐」老闆何義身上。精明幹練的何義起初也答應了,但到國外考察后,看到國際市場塑膠業技術先進、競爭激烈,自己難有立足之地,便打起了退堂鼓。「名不見經傳」的王永慶卻像吃了豹子膽似的,竟決定投資塑膠業,因而引來了一片非議:「不懂行情」、「不識時務」、「何義都不做的事業,一定難做!」但是王永慶自有他的心計:台灣是國際燒鹼生產基地之一。而燒鹼生產過程中有70%的氯氣被棄置不用,實在是太可惜了。儘管他不熟諳塑膠生產,但他知道氯氣是其主要原料。1954年,他籌借50萬美元,創建了台灣第一家塑膠公司,1957年建成投產。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何義所料:塑膠原料生產出來了,但日本同類產品物美價廉,充斥台灣市場;台塑產品嚴重滯銷,倉庫爆滿,股東們也心灰意冷。王永慶陷入絕境。王永慶對許多事情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對失敗的理解也是獨特的。一般人認為「失敗乃成功之母」,王永慶卻認為「檢討才是成功之母」。世上失敗的人很多,但不一定都爬得起來。只有檢討反省,總結教訓,找出失敗的原因,奮起直追,才能置於死地而後生。經過一番「檢討」,王永慶採取兩條令人吃驚的措施: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商道精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商道精英
上一章下一章

昔日米店 今日台塑(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