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1:全球競爭
如果不是與世隔絕的話,你一定知道,美國最成功的企業正面對著來自全世界尤其是遠東地區的競爭。20世紀90年代初期,歐洲取消了貿易壁壘,這意味著來自歐洲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所面臨的競爭意味著,如果想要生存並得到發展,企業以及企業員工必須適應這種全球化的競爭。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講德語和日語(儘管這沒什麼壞處),而是意味著你必須具有全球觀點,而且還要在面試中以某種方式表達出來。你需要向面試人表明,你理解世界上發生的事情會對企業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也知道企業內發生的事情會對世界產生什麼影響。由於美國的服務行業在規模、市場範圍、資本實力以及技術實力等方面具有優勢,所以今後美國企業還將繼續出口美國的服務,這些服務包括銀行、會計、工程、管理諮詢、數據處理、廣告以及法律等等。正因為如此,在求職時,你應該讓自己的潛在僱主知道,如果有必要,你願意到國外工作。實際上,大多數美國企業的觀察家認為,在未來,典型的首席執行官很可能都會有一些海外經歷。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里,海外工作經歷已經成為晉陞的一個必備條件。如果能表明自己理解全球化的趨勢,知道世界正在變成一個「地球村」(麥克魯漢提出的概念),這將提高你在企業人才市場上的獲勝幾率。對這種全球化的生活,如果表明自己願意而且有能力適應並做出回應,那你就增加了獲勝的籌碼。對其他國家以及這些國家的工作方式越了解,並且感到很適合同他們一起工作,那麼你也就會變得更搶手。由於全球化競爭的概念十分廣泛,一些觀察家認為,在未來,企業界限將超越並取代國家界限。辛格縫紉機就是一個例子。它的機殼產自克利夫蘭(美國),發動機產自巴西,驅動軸產自義大利,而組裝是在中國的台灣省。近期德國和波蘭向無邊界化轉變的動向表明,世界趨同化以及企業邊界取代國家邊界的概念並非牽強附會。儘管企業邊界取代國家邊界還需要幾十年,但是毫無疑問,對於美國生產和銷售的所有重要產品和服務來說,它們都會遇到來自全世界的競爭。如果你能理解全球競爭的複雜性,而且表示願意參與國際競爭,這將使你與眾不同——與那些只能局限於本地和本國範圍內的求職者相比,你將遙遙領先。全球市場經濟學的發展十分迅速,而且這種經濟學的影響也更加重大。想想20世紀60年代,那時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佔全世界的50%,而在1995年,這一比例已經下降到25%。用經濟學的標準來看,這真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亞太地區的發展,比如中國——尤其是上海。上海的居住人口已經達到2000萬,而且城市基礎設施迅猛發展,其發展速度之快令紐約不能望其項背。目前,上海已經建造了300多座摩天大樓。僅在浦東開發區,道路、碼頭以及電信基礎設施的投資就達到60億美元。中國政府預計,在未來的10年中,中國將新增一億條電話線路。亞太地區的交通方式(經濟轉變的一個標誌)也在發生重大改觀。實際上,在未來的15年,全球旅客的增長人數中,40%將來自亞太地區。在這一地區,正在新建或開發中的機場有15座(你可能很快就會在其中某個機場登陸)。電訊基礎設施也在突飛猛進地發展。在1997年,韓國的行動電話用戶有400萬人——幾年前才僅有100萬人。到2015年,韓國將投資600億美元用於電訊基礎設施建設。2000年,印度尼西亞在電訊領域投資100億美元。1998年,亞太地區是全球最大的蜂窩式行動電話市場,用戶達到7000萬人。到200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8000萬。金融領域也在高速發展。中國有1000萬人持有信用卡。中國人民銀行預計,到2000年,信用卡持有者將達到2000萬。印度信用卡持有者的數量接近200萬而且還在上升。泰國有120種各類信用卡。從交通、電信和金融服務領域看,遠東地區的增速將最為迅猛,這種發展為世界人民——包括為美國民眾——提供的工作機會將位居世界之首。在遠東地區的發展中,在這些行業以及其他行業,很多美國企業都看到了巨大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