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邊城--鳳凰遊記(圖)
□echome從鳳凰回來已經有幾個月了,拖到今天才坐下來寫這篇遊記。
一直以來,雖然沒有下筆,但頭腦中經常會浮現出在鳳凰的那幾個日日夜夜,想到環繞在古城周圍的清清的沱河;想到在汨汨的河水清拂下搖動不止的水草;想到清晨沱河岸邊迷朦的晨霧;還想到鳳凰居民在岸邊洗衣服的情景,他們是那樣愜意和自在,不理人事滄桑,不理遊客獵奇的嬉笑,就這樣低著頭撩著清涼的河水,甩動著粗布做的衣裳,那情景彷彿在告訴人們;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古來如此,以後依然如此,流動的是人,不變的是風情。
對鳳凰嚮往已久了,因為我喜歡沈從文,喜歡他筆下神秘的湘西。
在我最初嘗試表達自己的時候,是沈先生的作品告訴我,寫作的關鍵不是技巧,不是華麗的辭藻,文學源自於一顆樸實的善感的心。
到了鳳凰,我才知道文學還需要傳奇的經歷,而湘西無疑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
為了進古城,我和朋友lisa做足了功課,我們先在長沙的書店尋找沈先生的作品,並選擇最喜歡的帶在身邊,一邊行一邊看,我帶的是小說《邊城》,她帶的是《沈從文散文選》,這樣,在火車上的十幾個小時里,我們很少交談,每人捧一本書。
火車有節奏地搖動著,而我們的思緒已然飄去了,我已經完全浸淫到小說《邊城》的氛圍之中,傷感的情緒籠罩著我,事實上,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已經走進了我的湘西之旅,沈先生文字中的湘西是遙遠的、飄渺的,是神奇的,同時也是觸手可及的。
清清沱江(攝影/溫柔)到達吉首市的時候是上午,有朋友接車,稍示寒暄之後,我們就向古城進發了,交通工具是一輛私人麵包車,開車的是個女人,黝黑幹練,因為朋友在的緣故吧,價錢比較公道,單程80元。
車子行駛在盤山道上,雖然不算險峻,但轉彎很多,地形還是比較複雜的。
山連山,嶺連嶺,山間是澗,澗中有水,水是青綠的,很深,水邊有鵝卵石,石上有苔,更顯山谷幽深,深不見人,我們的車是山中唯一行走的風景。
每隔半個小時左右會有村莊出現,很少見到大人,迎面而來的往往是孩子們,穿著粗布衣服,憨憨地笑著,有時候還會跟在車后嬉笑奔跑,很友善的一群。
路途上最坦然的反而是那些動物們,尤其是老牛,身後喇叭轟鳴,它卻依然故我,邁著方步,嘴裡不停地咀嚼著乾草,偶爾會擺擺頭,用眼角不屑地掃視一下我們,那表情似乎在說;我是老牛,我怕誰?!
大約行駛了兩個小時,遠遠地可以望到鳳凰城了,朋友指著山上層層疊疊的屋頂說,那裡就是鳳凰,鳳凰城在群山環繞之中,振翅欲飛。
進入鳳凰古城需要經過一座橋,橋是架在沱江上的,故名沱江大橋。
沱江環繞著鳳凰城,清清亮亮的,你可以看到一簇簇的水草在水下搖動,像海藻,更像少女飄動的長發,鳳凰因此顯得嫵媚,透著靈秀。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沱江用她溫柔的臂彎環抱著這個小城,說她是鳳凰的護城河再恰當不過了。
穿過沱江大橋就是南華門了,南華門很壯觀,需仰視才見。
南華門顯然是新修葺的,所以,一眼望去和小城有些微的不和諧。
事實上,鳳凰城是樸實的,沒有新興古鎮媚俗的面孔。
走進小鎮,撲鼻而來的是濃郁的煙煤味,可以想見這裡的人依然是用煙煤來生火做飯的,湘西特有的熏製品就是這種氣味。
平心而論,煙煤的味道很刺激,瀰漫在小鎮的空氣中,但不知怎地,帶給我卻的是親切感,是一種久違的熟悉的感覺。
街上的房屋是破舊的,商店裡面是灰暗的,陽光透過遮陽蓬投射到地面上,斑駁一片。
店家是個女人,她身著粗布的衣服,坐在店門口的小凳子上,人來人往好像與她無關,她兀自地納著鞋底。
是個聰慧的女人,也有一雙靈巧的手,從她衣服的裝飾上就可以看得出,那些手繡的花草在大城市隨時可以賣出不菲的價格。
如果給了我,我想,我會用鏡框把它裱起來,然後掛在客廳的牆面上。
世事就是這樣,誰又能說清楚怎樣才叫做真正的富有呢!
等我們安置好住處的時候已經臨近中午了,所以在街邊的一個小店坐了下來,每人點了一碗面算做午餐,那是很實在很濃郁的一碗牛肉麵,坐的是原木長條凳,凳子已被磨得很光亮。
老闆娘很熱情好客,笑盈盈地看著我們,還不時殷殷相問,問我們要不要加湯,鍋裡面的牛肉湯**辣地翻滾著,半條街都可以聞到那誘人的香味。
離開小店,我們開始漫步小城了,朋友建議我們到沱江邊走一走,順便可以看看沈從文的墓地。
和鎮內相比,沱江邊顯得非常清新,空氣當中的煙煤味沒有了,眼前是青山和碧水,岸邊是青石板做成的堤岸,石板是潮濕的,石板的縫隙中不時可以看到幾株小草,綠絨絨,很俏皮的感覺。
水邊有遊客,也有當地的居民,走著看著,想象著沈從文對湘西女人生動的描述,然後在行人中尋找著,看看是不是有相似的原型。
就這樣走著看著,來到了吊腳樓群,吊腳樓是沅水流域最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它依山傍水,融匯了山水的精華。
想觀賞吊腳樓的風韻,必須在水上看,在岸上是看不到全貌的。
好在河中央有一條簡易的木橋,在木橋中間可以眺望到吊腳樓群。
鳳凰的吊腳樓臨河而成,一半靠山石依託,一半靠幾根插入水中的木柱支撐,像展翅的燕子,很有美感。
現在的吊腳樓已經成為文化性的遺迹,沒有人住了。
但仔細觀看,真的想象不到狹窄潮濕如斯的地方如何居住。
沈從文先生作品中給我最深的就是吊腳樓,在「多情的水手和多情的女人」
一文中,牛保熱戀的就是吊腳樓上的女人,記得文中描寫到「窗口出現一個年輕婦人髻發散亂的頭顱」
,接著從窗口扔下這樣一句話「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來」
然後,嘭的一聲,格子窗放下了,這時節眼睛一定紅了。
看著黑黝黝的木窗,想象著那場景,竟然神情恍惚起來,真的有莊周蝴蝶的感覺了。
沿江而去,我們走進一條兩步寬的巷子,巷子很長,房子很舊,應該是老街,但從房子的格局看來應該是平民居住的區域,房子是人畜兩用的,一半是家人居住,另一半用來養一些家畜,所以有一種很混沌的味道。
從巷子一路走過去,就可以通到沈先生的墓地。
吊腳樓(攝影/溫柔)沈先生的墓道坐落在離江不遠的山上,援石階上行不遠即是,在翠綠的叢林中。
石階還是比較陡的,轉了幾個彎,先看到的是一塊一人高的石頭,石頭上的字好像是綠色的,那是著名畫家黃永玉親筆所題:「一個士兵,不是戰死沙場,就是回到了故鄉」
是讓我眼眶無原由地熱起來的一句話,是的,對一個15歲就離開故鄉的遊子,還有什麼比回到故鄉更重要的呢?現在沈從文回到了故鄉,再上行不遠就是他最後的棲息地。
沈先生的墓就像他的人,也像他的文章,都是那麼的樸實,沒有奢華,沒有媚俗,沒有雕飾,少年的他懷著赤誠走出湘西,多年後又揣著淳樸永遠地回到了家鄉,同行的朋友在80年代參加了沈先生的葬禮,她說那真是一個樸實的葬禮,沒有棺木,沈先生的骨灰撒在了地下,撒在了泥土中;沒有墓碑,只有一塊一人高的天然山石。
抬眼遠眺可以看到青山綠樹,低頭側耳,可以聽到沱江輕輕的流淌,眼前是粲然開放的漫爛山花,這裡確實是個迷人的所在。
到現在,我還忘不了碑石上的題字,那是沈從文夫人的姐妹為沈先生題的字,題詞雲:「赤子其人,星月其文」
,這的確是先生人格的寫照,對沈先生來講,有知音理解如斯,真可謂無憾人生了。
離開墓地我們循江而行,岸邊泊著幾條木船,船上有健壯的船家,見到我們一副遊客模樣,便忙不迭地走上來兜客。
他人很誠懇的,船也簇新的,我們幾個也剛好心動,想坐在船上觀賞一下吊腳橋,所以就上了他的小船。
小船可以容納三、五個人,為了防止日晒,還配有一個防晒蓬,蓬子是帆布做的,有暗紅和米黃兩種顏色。
在船上的感覺真的不同,涼風習習,從水面吹來,帶著水氣,還帶著樹木的清香。
江的兩邊有起伏的屋檐,還有山腰鬱鬱蔥蔥的樹木,船家不停地搖動船槳,水在槳的攪動下嘩嘩地響,那種簡單的節奏足以驅除一切雜念,只覺得心靜神明,清風輕柔地拂面而過。
船家很樸實,並不健談,看到我們各個心有所思的樣子,也靜靜地做他的事。
然而當前面不遠出現一座橋的時候,他便控制不住地打斷船上的寂靜了:「那個是虹橋,可以遮雨可以過河,還可以做商店賣東西的」
他沒有停頓地說完了這個長句子。
虹橋還在整修,所以還不可以過人,必須過河的人只有用旁邊的一個簡易橋,說是橋,其實只是把一捆捆的竹片架在幾根木樁子上,人走過的時候竹片會發出咔咔的聲音,竹橋也會有節奏地震動的。
關於這座橋,我看過一些資料,當《廊橋遺夢》風靡一時的時候,有好事者考證過,結論是在我國南部地區有大量的廊橋存在,我們稱之為風雨橋,我想船家可能聽過類似的傳言,所以不忘向我們介紹這個橋。
從遠處看虹橋,會覺得它是很講究的大戶人家的房子,雕梁畫柱的,是頗具民風的地方建築。
說起考究,鳳凰城最氣派,最精緻,最有美感的建築當推黃永玉的奪翠樓。
據說吊腳樓群本來已經破敗了,很多當地人認為吊腳樓不實用了,過時了,所以拆掉了許多,到黃永玉回鳳凰的時候,為吊腳樓的破敗痛心不已,他呼籲要保留這個傳統建築典範,並聲稱如果沒有改善他不會再回來。
今天有修葺這樣完好的吊腳樓真多得黃永玉的呼籲,而且黃永玉還親自設計了他的奪翠樓。
奪翠樓在老街,拔地而起,像一個聳起的脊樑從老街伸向沱江,將吊腳樓群整個撐了起來,形成了頗有氣勢的人文景觀,在那裡舊的傳統和新的典範完美地結合起來了,而且相映相伴,珠聯璧合。
從黃永玉的房子往前走不遠,穿過一個橋墩,就進入了老街。
老街沒有什麼現代建築,都是過去遺留下來的老房子,房子雖然古舊,但還有人居住著,街邊有很多小販在販賣一些希奇古怪的食品,問過知道是少數民族的食物,嘗了一碗叫「社飯」
的東東,飯是用糯米做的,裡邊有一種香料,黑色的,像晾乾的香菜,但味道不一樣,有一陣濃郁而奇特的香味。
街道是用青石板鋪成的,但並不像周庄或其他江南古鎮的青石那麼細小和精緻,而是粗曠的,是石階一樣大小的條石。
如果說周庄均勻擺布的、潮濕的鵝卵石路給我的是往事悠悠的遐想的話,鳳凰的青石板路帶給我的是古意盎然的印象,石板高低不平,石板殘缺不齊,這些都是那麼真實,我覺得我貼近的是曾經存在的鮮活的真實,而不是對過去的複製,不是今天的人們對過往生活的肆意詮釋。
老街上有很多工藝品商店,用以滿足喜歡獵奇的遊客,有古董,有少數民族的飾物,還有蠟染扎染物品,隨意走過,我們沒有什麼購物的興緻。
古鎮引起我們購物**的地方是沈先生故居,那裡有很多沈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一些市面上看不到的集子,我買了先生的自傳和一個美國人寫的沈從文傳,在那裡還發現了相思豆項鏈,不知道是不是當地特產,只是覺得相思豆紅得燦爛,所以買了一大把,想等回廣州送給朋友們。
現在,那些相思豆還掛在書櫃的拉手上,反而不捨得送給別人了。
沈從文故居很平常的,和古鎮的一些高屋大宅比起來,沈宅算是一戶平常的人家,從出生到他離開,沈先生在鳳凰住了15年,這15年的生活後來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里,也活在他的作品中,所以很喜歡看他的自傳,看他細緻地描寫發生在他童年的逸事,然後想象那個柔軟白皙的男孩子如何深刻地感受著周圍,如何在多年後懷著溫情娓娓敘述著曾經發生的一切。
沈從文先生在鳳凰的最後一站是黃絲橋,在鳳凰城東去不遠的地方,坐車需要1個小時左右,黃絲橋古城位於湘黔邊境,保存得非常完整,這個古城應該算是古代「邊牆」
線上的戰略要地,始建於唐朝,改建為清朝,是一個堅固的石頭城。
黃絲城是圓型的,走在城牆上可以望到很遠的地方,極目遠望的時候,你會覺得天高地寬,而人是那麼地渺小,築城而居一樣無法真正保護自己的生命,因為這道城牆一樣是隔開苗漢兩族的藩籬,殘酷的民族紛爭在從文自傳中多次提到,尤其是勝利的一方用提著的耳朵的多少來衡量戰績的描寫,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毛骨悚然。
而那樣的事實就發生在黃絲橋。
今天生活在古城的人依然很清苦,但他們很安逸,孩子們在門外快樂地奔跑,老人在屋檐下愜意地曬著太陽,臉上流露的是知足的笑容。
看著他們,我很感慨,想到大城市中為名為利而營營役役奔波的人們,我經常會有迷失的感覺,有時候真的搞不清楚我們到底應該要什麼。
湘西之行總共不過短短的幾天,然而對我來講是一次心靈的旅程,那份體驗和那份感悟覺得不是一篇遊記能夠容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