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拜「國手」為師(圖)
我上中學時,大哥、大姐和二姐陸續參加了工作。哥哥姐姐都有了獨立收入,我的家境也慢慢好了起來。迷上排球的我,渴望提高自己,嚮往更上一層樓。要求提升自己,是一種強烈的人生動力。當時,大姐與大姐夫周安寧已經結婚,他們都在龍海二中工作。由於我想師從周安寧練排球,加上家裡考慮大姐也在二中當校醫,能更好照顧我,於是,我便轉到龍海二中,進入校排球隊。周安寧的訓練方法很有特點,加上他為人坦然大度,在龍海體育界很有名氣,我對他頗為崇拜。在排球場上,我迎來了長身體、學技術、練思想的大好光陰。我在周寧安教練的指導下,系統地從排球的下三路開始,接受正規訓練。現在想來,中學時代的排球訓練最為重要。如果有相對正規的教練,打下規範的基本功,那麼,運動員潛力就大,就能繼續提高技術。否則,到了專業隊,還得重新改造技術,事倍功半。我的身材在中學的同齡人中,算得上是個大個子,四肢修長。所以,我對自己充滿信心。中學排球隊的訓練,主要是利用早晚和周末時間進行。閩南冬季的清晨,有時也是挺冷的,我每天要早早起床,迎著寒風進行訓練。在排球技術方面,我打的是主攻手位置,屬於技巧靈活型。不久,我便成了隊里的主力隊員。我先後代表校隊、龍海隊南征北戰,戰績顯赫。接著,我被選入了漳州市排球隊,參加了更多的比賽。那一陣子,我有幸得過許多名師指導,大大開闊了視野。我慢慢才知道,不光是我們這兒在打排球,全國、全世界各地都有人在打排球。排球的神奇魅力,就是能把不同國籍、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信仰的人聯繫起來,大家可以在同一遊戲規則中,盡情展現自己的風采,增進彼此的友誼。在我中學時代以至上專業隊之前,有兩位德高望重的教練,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第一位教練是徐蓮蒲,他曾是中國第一代國手,其大輪臂扣球手法為國內一絕。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排球界人士,沒有不認識徐教練的。少年時代的我,聽著徐教練的神奇經歷,心裡十分神往,總是想著以後也能像他那樣練就一手絕招,當個排壇高手。徐教練建國前曾是龍海石碼民間一個年輕的武術館長,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排球教練柯登科,便改習排球。當時,排球界少有身體訓練,徐教練把武術中的彈跳、發力和運氣用於扣球技術上,不久便冒尖出名,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力量排球」。他以「握拳式」的手法,扣出的球勢大力沉,令人膽寒。新中國成立后,徐教練一路從龍海隊打到華東隊、國家隊。他曾在國際比賽中,扣球把攔網隊員的手掌虎口砸裂,在排球界威名遠揚,素有「蓮蒲師」的美稱。徐教練執導我們隊伍時,已經年屆退休。徐教練的音容笑貌我至今記得很清楚:花白的頭髮,一臉風霜,口中鑲著金牙,話語不多,渾身上下沒有一點「國手」的派頭。訓練中,徐教練總是針對我們每個人的情況,分別做動作示範,耐心地講解技術要領。他那種痴迷排球事業的精神和實在的訓練風格,讓我難以忘懷。教練教練,其實就是榜樣。教練實際上是先教我們怎樣做人,其次才是訓練我們打球。我覺得,一個教練如果教出的學生手法一樣,像一個模子印出來的,那是一個失敗的教練。反之,能根據學生不同條件和潛能,教出的學生各有特點,那才是一個高明的教練。其次,給我印象較深的,就是林亞鳴教練。林教練是20世紀60年代的國手,是袁偉民擔任中國男排主二傳時的主攻手,也是一個國內知名度極高的排球名人。林教練的訓練風格很豪放,他注重訓練質量、比賽效果、臨場經驗和敢打敢拼的競技狀態。排球訓練的最終目的,其實全部落實在比賽中,能把技術發揮出來才是重要的。有人說漳州出來的運動員「會打比賽」,側面反映了這裡的基層訓練相對比較務實,比較注重「練為賽」的針對性訓練。其實,所有訓練的結果,就是要體現在比賽場上。現在中國排球能否保持世界先進水平,我認為各省的一、二線主教練最為重要。一個排球運動員15歲左右進專業隊,按一般規律是「三年成形、五年成材、八年成器」。這樣,20歲出頭到了國家隊,就能以組合訓練和特長加強為主了,順利進入其運動的高峰期。最難當的是基層教練。一個運動員從原始材料開始,一步一步手把手教,很難很難。我對廣大第一線的教練員,是充滿敬意的。他們大多數人默默無聞,只是為了心中對排球的一份熱愛,每天起早摸黑選材訓練……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