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膽識(3)
在經歷蘇聯、東歐歷史巨變的關鍵時刻,1992年,88歲的鄧小平在視察南方時再次表達了自己的信念。他說:「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正是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賦予了鄧小平獨特的膽識和鮮明的革命風格。這種品格,在戰爭年代,體現為顧全大局,勇挑重擔,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進取精神。從鄧小平的人生旅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從16歲開始孤身一人遠赴異國他鄉開始,鄧小平在他那個年齡能夠出類拔萃,與他常常獨當大任,作為一把手去開闢新局面有著必然聯繫。1929年,他被派往完全陌生的廣西開闢局面是如此。在抗戰最艱難的歲月里,他曾經一人獨撐**北方局、華北根據地、八路軍總部和129師黨政軍的大廈也是如此。在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鄧小平多次被委以開闢新局面的重任,往往是命令一下,他一個人,一匹馬,加上一個秘書、一個警衛員,就匆匆登程,風險是難以避免的,也不可能有時間來仔細權衡利弊得失,只能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時候,更需要的是勇氣和果斷。戰機常常稍縱即逝,哪裡容得了左顧右盼、猶豫不決。從百色的驚雷,太行的霞光,中原的風雨,江淮的浪潮,一直到西南的黎明,鄧小平走出了一條又一條充滿風險的新路,開創了一個又一個的新局面。當然,最能顯示他的勇氣和膽略的,還是在解放戰爭中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壯舉。1947年,國民黨在全面進攻失敗后,轉而對陝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進行重點進攻。一時間,這兩個解放區風狂雨驟,黑雲壓城。二野雖然不是敵人的重點進攻目標,卻處在兩大戰略區的中間。如果把敵人的部署比作扁擔的兩端,二野正處在這條扁擔的中間,它要承擔的任務,就是把這副扁擔挑起來,把兩邊的敵人都吸引過來,以遲滯敵人對陝北和山東的進攻。1947年夏天,**給劉伯承和鄧小平發了一個絕密電報,電報上的三個大寫的A字,表明了這份電報十萬火急而又高度機密的性質。電報上只有寥寥數語:陝北情況甚為困難。是啊,以彭德懷的2萬多軍隊,迎戰胡宗南的20多萬精銳,陝北解放區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央給劉、鄧的要求,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向國民黨統治的後方進軍,威脅武漢、南京,拖住敵人,以減輕陝北的壓力。接到電報,劉、鄧沒有絲毫猶豫,當即回電錶示,下決心不要後方,直出大別山,將在半個月內行動。**收到鄧小平、劉伯承的電報后,萬分高興,馬上複電稱讚道:「劉、鄧決心完全正確!」十幾萬大軍要在如此短的時間裡作好千里行軍的一切準備,困難是空前嚴重的。大別山區位於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帶,沒有根據地作依託,沒有群眾基礎,沒有後方,部隊大都是北方人,不習慣南方的大米、水網、山地和陰雨,吃飯、走路、睡覺都成了問題。傷病員得不到及時醫治,抗戰8年辛辛苦苦積攢的火炮和車輛不得不忍痛拋棄,還有強大的對手在前阻后追。沒有抱怨,沒有討價還價,沒有軟磨硬泡,大家明確了自己的任務后,悄無聲息地只用了不到10天的時間,就作好出發的準備。狹路相逢勇者勝,將軍南征膽氣豪。經過21天的急行軍,二野從魯西南出發,轉戰千里,終於從這裡渡過了淮河,進入了大別山區,直插中原腹地。十多萬大軍如一根銳利的箭頭,牢牢扎在了國民黨的脊背上,一下子吸引了29個旅的敵軍圍了上來,同時也緩解了陝北和山東的兩個解放區的軍事壓力。遠在陝北高原的領袖們急切地關注著二野的行動,**得到二野進入大別山的報告后,給予了這樣的評價:「20年來,我們長期處於防禦地位,自從劉鄧南征后,我們的革命戰爭,才在歷史上第一次轉入了進攻。」但劉、鄧大軍的困難也超乎想像。別的部隊擔心他們在大別山站不住腳,提出前來增援,鄧小平回電拒絕了。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