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文明(2)

失落的文明(2)

這次我出發前,母親又準備了一個包裹,裡面有一張最新的全家福,一封信和給姑父的一瓶酒。姑姑住在庫爾勒,我對是不是馬上去看她感到進退兩難。分離這麼多年,我迫不及待要去看她和她的家人,但也害怕我的到來在他們心中喚起思鄉的痛苦。姑姑姑父都已經退休,此生別無所求,只想返歸故里。常言道,葉落歸根。他們的思鄉之情會不會由於我的到來而不能自持?況且他們會為我的安全操心,也許會執意陪我同行。我決定從庫車回來后再去拜訪他們。的確,在我出發之前,考慮到語言的不通,而且隱約也聽說我一個年輕女人在新疆單獨旅行不很方便。北京一位研究伊斯蘭文化的學者推薦他的朋友阿合默德給我作嚮導和翻譯。當年玄奘依靠的是寺廟,只要有廟的地方就有食物和住處,而我就只能對這位維族朋友寄予希望了。阿合默德第二天一大早在車站接我,背著過夜的行囊,手裡舉著一張紙,上面寫著我的名字。我不能判斷他的年紀:黑髮,短鬍鬚,神情有點聽天由命,不過說話很熱情。我謝謝他抽出時間陪我。「別客氣,我自己也一直想看看庫車那些漂亮的石窟,還要謝謝你給我這個機會呢。我可以藉機練練英語。」他挺爽快。一個維族司機在計程車道等我們。阿合默德用維語告訴他方向,很快我們就到了嶄新的市中心,那寬敞的街道、巍峨的政府大樓、現代的摩天公寓,大大出乎我的意外。這裡沒有典型的伊斯蘭建築,也看不到許多維族人,更像一個繁榮、現代、充滿生機的沿海城市。車子很快出城上了狹窄的鄉間柏油路,和成群的綿羊、老人們趕著的驢車、載重的卡車擠在一起,只好放慢了速度。高大的白楊樹遮蔽了道路,兩邊田野綠油油的,果園繁茂。我們又回到了絲綢之路,玄奘也是從這條路走向庫車的。我很想知道阿合默德對玄奘有什麼看法。「你告訴我此行的目的后,我就買了一本《大唐西域記》翻了一下。我想做個稱職的導遊。」「我想玄奘的身份首先是漢族人,然後才是僧人。他雖然是個了不起的高僧,但對眾生並不平等。你仔細看書中的描寫,他對我們游牧民族頗有微詞,尤其那些不信佛教的,在他的筆下,這些人兇猛、貪婪、粗俗。另外,他的書中有很多是軍事情報,不光是朝聖記錄。」「你看玄奘怎麼說龜茲:'屈支國東西千餘里,南北六百餘里。國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宜穈麥,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產黃金,銅,鐵,鉛,錫。氣序和,風俗質。文字取則印度,粗有改變。管弦伎樂,特善諸國。服飾錦褐,斷髮巾帽。貨用金錢,銀錢,小銅錢'——一個出家人並不需要這些信息,這都是為中**隊提供的。事實上,在序言里他承認他是應皇帝的要求而寫這本書的。」這個觀點倒是我從來沒有聽說的。阿合默德顯然是有備而來。他說得有道理,玄奘從印度回國后,當初禁止他出關的唐太宗要求他把所見所聞記錄成書,這就是《大唐西域記》的由來,其中主要講佛教,但也有很多一般佛教徒不感興趣的內容,書中的內容無疑對唐太宗建立帝國的宏願是有幫助的。然而,龜茲國給玄奘印象最深的還是居民崇佛之盛。他告訴我們,龜茲國共有100多座寺廟和5000多名勤修的僧人。他抵達龜茲國時,眾僧出城迎接,很多寺廟還在城外搭起供著佛像的帳篷,敲鑼打鼓,奏樂唱經,熱烈歡迎,向他獻上供佛的鮮花。他為了接受僧人們的禮敬,走了很久才走完所有帳篷。僧人們告訴玄奘,他剛剛錯過了龜茲每年一次的秋分慶典:他們用絲綢和寶石裝飾佛像,用馬車載著在都城巡遊,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百姓圍觀。西城門外聳立著兩尊三十多米高的佛像,全國僧人會集於此,聆聽高僧宣講佛法;連續幾個星期,國王和百姓一律吃齋。然而,如今的庫車已遠遠不如當年那麼豐富多彩了。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條單調的、長長的、空曠的街道,兩邊是一模一樣的店面,外牆閃亮的白瓷磚反射著沙漠烈日的光線,簡直可以把顧客拒之門外。我的心沉了下去。阿合默德看到我滿臉的失望說:「玄奘再生會認不出來的。這個地方曾經那麼富有、肥沃,現在卻毫無特色。我小時都還可以在市裡摘到野果,門前的水渠直接送來山上的雪水。現在水源漸漸乾枯,沙漠吞噬著綠洲,我好久沒有聽到鳥兒唱歌了——森林也砍得差不多了。」阿合默德坐在前排,我們聊天時,他說話緩慢而有力,偶爾轉身看看我。他是一個典型的維族人:濃黑的眉毛,深陷的眼睛,直直的鼻子,一幅桀驁不馴的神情。他的祖先回鶻人很受唐代婦女推崇,他們頭戴瓜皮帽,身著騎裝和靴子,在長安城裡招搖過市,瀟洒風流。皇帝曾下旨不准許長安的回鶻人「引誘」中國女人、娶她們為妻妾。當我把這個史事告訴了阿合默德時,他並不覺得好笑:「今天就算允許,也很少有維族男人娶漢族女人,這樣他會被本族人看不起。」那麼他這次陪同我呢?「噢,很多維族人沒工作,」阿合默德嚴肅地說,「他們會想,我是你的嚮導、翻譯,甚至保鏢。我可以告訴你,沒幾個漢族女人敢獨自在新疆旅遊的,太不安全了。」  [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智慧孤女經年大漠尋玄奘:《萬里無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智慧孤女經年大漠尋玄奘:《萬里無雲》
上一章下一章

失落的文明(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