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爸爸
我爸爸是個老學究,最喜歡中國古代文學。他給我起名叫昆,管我第第起名叫仲,他說取自春秋,昆仲為兄弟之稱。當我們家有了老三的時候,正是自然災害最厲害的時候,吃不上穿不上。可能他老人家也餓的腦子不好使了,想不起老三該叫什麼了。我們前樓的徐媽媽添了女兒,起名徐大薇。他就隨大籠兒,給我的弟弟起名也叫威,不過是威風的威,我媽說他:這倒好,傻子過節看街坊吃什麼,我吃什麼。老人家最得意的是有了我這麼個有名氣的兒子,所以學校里搞活動,他准帶我回去讓我給老師同學們好好說相聲。大家哈哈大笑,他特得意,好像我說的相聲都是他教的是的。爸爸是老知識分子,成天鑽在古文學的堆里,"之乎者也"不離口。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國貧民窮,家裡經常吃不上飯,每月的24日早上,是大家最不願意起床的時候。因為這一天,要等下午四點鐘以後,才能用下個月的糧票買糧食吃,而此時,家裡是一點可以進口的東西都沒有。不同階層餓著肚子等吃的有不同的等法。弟弟、妹妹們哭;我這個歲數的依然到門口瘋跑,瘋玩;媽媽安然地在家裡一邊哄孩子,一邊縫補破衣服;而爸爸則在家裡的咫尺之地地背著手,踱著步,高聲朗誦古詩:"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憑媽媽的文化水平,她可不知道這"兮"字只有有聲無意的一種感嘆,聽爸爸餓著肚子老那麼嚷嚷,她就說:"別兮啦,要說稀,咱們家的粥最稀,一個米粒都沒有。"說得自恃清高的爸爸也贊同:"妙,妙!"姜昆的父親姜祖禹,是位宏儒碩學之士,老人家以其妙絕古今的學識和良金美玉、冰清玉潤的品格,為他的兒女們樹立了北斗之望,尤為見長的是老人家那手尺幅千里、力透紙背、顏筋柳骨、騰蛟起鳳的書法,更是讓人讚嘆不已。他的書法為國家的一些主要部分所收穫,他的橫平豎直的做人法則,在深深地影響和啟教著他的下一代。姜昆在嚴父的調教下,不僅掌握了老人家的董狐之筆,練得一手鐵畫銀鉤的好書法,更主要的是他具備其父親人格的魅力,繼承和發揚了其父親樹立的一代家風。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他正在外地演出。儘管在父親患病期間,他請了國內最有名的中醫西醫,用了最好的中藥西藥,怎奈父親所患之症,是目前國內外醫學界正在通力攻關的課題,實在找不到回天之術的高手。只有含著痛淚,看著慈愛的父親玉樓赴召,騎鯨西去了。出於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孝子姜昆,筆醮淚水,撰文祭父。祭文發在一家很有影響的報紙上,使成千上萬的孝男孝女,在他的真情感動下為之垂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