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浴池」的遺迹(1)
出土的文物表明,摩亨約·達羅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文明水平。遺址內發掘出了大量的青銅、陶瓷和印章等物,說明當時的社會已處於青銅器時代。青銅器件的工藝水平已相當高,製作的首飾很漂亮,還利用寶石、象牙等珍貴材料進行雕琢。其中有一個青銅舞女像,全身裸露,身材苗條,右手后撐,左手前擺,頭部微仰,雙腿略前傾,逼真地再現了舞女合樂起舞的動感。從遺址中還發現了大量的印章,大小一般在20~30厘米見方,上面刻有動物圖案。其中有一個印章,上面是一個盤腿而坐的三面神,頭戴牛角王冠,手配飾物,身束腰帶,四周則分別有大象、老虎、犀牛、水牛、羊等動物。更重要的是,有的印章上還刻有文字元號。此類符號累計約有500多個,後人稱之為「印章文字」。可惜,人們迄今還不明了它們所代表的真正含義,對於它的解讀工作目前仍在進行之中。前些年有個名叫赫羅尼茲的捷克學者聲稱,自己已經釋讀了其中的125個符號,並說這種文字已由圖畫文字演進到帶有表音文字性質,但學術界對他的研究「成果」並未予以認同。至今無人能夠釋讀的「印章文字」在古城發掘中,人們還發現了許多人體骨架。從其姿勢看,有人正沿街散步,有人正在家中休息。據此學者推斷,導致摩亨約·達羅毀滅的災難是突然降臨的。幾乎是在同一時刻,全城4~5萬人全部死於來歷不明的橫禍,一座繁華髮達的城市由此頃刻之間變成了廢墟。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摩亨約·達羅城乃至整個印度河文明的毀滅?學者們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推測,但至今仍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地震引起了印度河水的泛濫所致。這種說法存在的問題是:如果是洪水暴發,那麼在摩亨約·達羅城內,應能看到類似於古羅馬維蘇威火山噴發淹沒龐培城時的情景,但是在摩亨約·達羅城遺址中只發現了十幾具遺骸;而且洪水泛濫可以用來解釋某一個或者若干個城市的毀滅,但不能用來解釋整個印度河文明的消亡,因為洪水不可能同時淹沒所有地帶。有人認為是社會內部階級矛盾的激化引起內部的衝突和鬥爭,結果雙方同歸於盡,導致了文明的毀滅。但是,人們迄今還無法找到大規模的階級鬥爭的證據,同時也無法具體敘述古印度河流各階級的構成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因此也就無法解說階級矛盾的激烈程度和衝突形式。再者,摩亨約·達羅城遺址內的房屋整齊劃一,表明貧富差距懸殊不大,階級矛盾不可能尖銳到互相毀滅的程度。一些研究兩河流域文明的學者發現,可以用古代兩河流域發生的情況來解釋印度河流域發生的事情。他們認為,是印度河流域的戰爭導致了古印度文明的消失。入侵者可能是各種人種集團,其中有居住於卑路支斯坦的諸部落,有同伊朗部落相近的諸部落,還有接近文明中心的周邊部落。此說存在的疑點頗多:在摩亨約·達羅城遺址中確實有防護城市安全的建築存在,但發生大規模戰爭的證據至今未曾發現,也沒有發現大量武器的痕迹。此外,印度河流域的居民沒有養馬風俗,在沒有馬的戰爭中,遠途奔襲和大規模戰爭是不可想象的。長期以來,大多數人傾向於接受英國學者韋爾勒最先提出的一種看法,即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毀於雅利安人的入侵。這種說法有兩方面的有力證據:一是摩亨約·達羅城遺址中發現的遺骸,有的橫卧台階,有的倒伏井邊,而且有刀砍的傷痕,表明發生過暴力。二是在雅利安人的典籍《梨俱吠陀》中,有摧毀敵人90座城市、破壞惡魔城堡的詩句,其中提到阿耆尼燒毀的納彌尼城可能就是摩亨約·達羅。但是,這種說法也存在難以解開的「死結」:首先,雅利安人遷移進南亞次大陸的時間為公元前1500年左右,但以摩亨約·達羅城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卻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就已被毀滅。其次,雅利安人是有文字的民族,又是一個以戰功為榮的民族,他們留下的史詩對於偉大戰爭場面的描寫一般都是非常詳細具體;倘若真的是他們滅亡了摩亨約·達羅城,那麼必定在史詩中不惜筆墨而大加敘述和歌頌,但《梨俱吠陀》中僅有幾句詩詞而且是用隱喻的、不能確定的字句描寫所謂「摧毀敵人90座城市」、「破壞惡魔城堡」一事,很難認為它所指的就是摩亨約·達羅。再次,雅利安人文明相對於印度河文明而言是落後的,雖然落後文明毀滅先進文明的情況是有的,但落後民族會完全毀滅一種先進的文明而又絕少學習和繼承這種文明則十分罕見。縱觀印度河流域文明與雅利安人創造的文明,很難發現二者之間有相同之處。因此,雅利安人毀滅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觀點同樣有待檢驗。由氣象學家、植物學家、地質學家等自然科學家組成的自然環境發展變化研究小組提出,環境惡化是導致印度河文明衰亡的原因。由於人口的增加以及過度的開荒,導致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乾旱少雨,而當時的生產力又比較低下,人們為了生存必須遷移,由此留下了摩亨約·達羅這座空城。這種說法也存在著疑點:環境惡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應留下明顯的痕迹;再者,印度河文明通過遷徙只會在別處繼續發展下來,但我們很難發現後來的印度文明與這一時期的文明存在延續和共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