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回:三把神兵,生死決戰
少林弟子有普通和尚,也有習武的武僧。此處正是武僧練習武術的地方。這一片空地正中央有一處塔,此塔叫「法玩禪師塔」(注1)。這是一座方形單層單檐式磚塔,高三丈左右。除塔門、塔剎和塔銘用青石雕成外,通體皆用水磨磚砌造而成,塔門用高浮雕的手法,裝飾著飛天、嬪伽等古典圖案。
義空此時站在塔頂最上面,他將手伸進塔頂一處縫隙內,直接抽出了一把烏黑的兵器。
秦天賜和穀梁納吉定睛看去,這正是凌雲閣遺失的那把黑烏玄鐧,果然是這老賊帶走了神兵,原來這老傢伙為掩人耳目還把它藏在這裡。由此可見這老賊是故意將二人引到此處,看到二人拿出神兵,馬上取出神兵利刃與之對抗。
秦天賜和穀梁納吉見他拿出神兵,自知不好對付,也不敢貿然上前了。這個戰況是十分微妙,十分緊張的。倘若誰先動,只要露出來了一丁點的破綻,定會萬劫不復。高手過招,勝負就在那麼一瞬間。所以三人都只是擺好架勢,誰都不敢輕易先出招。
雖然秦天賜是凌雲閣的閣主,可他只會「混元凌霄功」不會「沖雲劍法」,此劍卻是要使用這套劍法才能發揮出無敵的威力。
穀梁納吉利用「復刻神功」的威力,倒是能使出一些「沖雲劍法」,可惜此時他也不知道此劍要配合那套劍法才能有機會打敗義空。
秦天賜只會一種劍法,那就是「太白劍法」。而「太白劍法」只有三招,乃「准字訣」,「力字訣」,「快字訣」,以及三招合一的第四招「三仙歸一」。
秦天賜舞動兩下重新擺好架勢,穀梁納吉立刻明白。此時秦天賜率先發起攻擊,此招凌厲盡致,又快又狠,準確無誤點向塔尖的義空。
義空見秦天賜這招來勢兇猛,不敢胡亂硬碰,只得立刻跳離塔頂。但他還未落地,穀梁納吉也以同樣劍法刺來。
迫於無奈,義空只得持鐧抵擋,只聽得「哐啷」一聲。還未來得及出招反擊,秦天賜已從塔頂蹬來,連續使出精湛劍術。二人默契的配合,一來就合力圍之,只逼得義空連連後退,不是抵擋就是躲避,樣子狼狽不堪。
義空見二人揮舞著神劍要刺到自己時,內力大漲,強行把秦天賜和穀梁納吉震開。發完招時已氣喘吁吁,不想這二人詭異劍法有這般威力,若是只憑武功,義空還是有十足的把握,只是想不到這二人持兵器作戰有這般實力。
義空氣喘吁吁問道,「你們……你們這是什麼劍法?」
秦天賜大叫道,「『太白劍法』。」
義空喘氣道,「天下第二劍術……李太白的劍法?有傳聞……他已經擁有天下第一的劍術了……」
穀梁納吉吼道,「三弟,莫要和他廢話!老賊,納命來!」
義空看他二人又撲來,笑道,「呵……沒料到你二人竟然都學會了這劍術。這套劍法果然是厲害啊……」
話音未落他持鐧橫掃,這一擊是運上了不少內力的。威力勢如破竹,猶如飛流直下瀑布般的排山倒海般襲來。秦天賜和穀梁納吉只覺得面前一股強有力的大風吹向自己,刮的二人招式都亂了,最後強行被阻擋了攻勢。
義空發完招,一手持鐧,一手捂著自己胸口位置。那位置正是當時凌雲閣後山之戰,雲飛虎和穀梁傅聯手對抗義空時給他留下的重傷。
被這神兵沖雲劍刺傷,再輕者也需要三五個月時間來調養。事發距離現在才不過兩個多月,所以在洛陽之戰時義空也不在,那是因為他那時正在療傷。只是沒想到現在這麼快就找到他的老巢,還在他尚未痊癒的情況下和他對戰。
難怪今天他的動作看起來不像傳聞中那般深不可測,按現在他的這個實力還不如吐蕃國伏藏法王的武功呢。原來是他有重傷在身。
秦天賜和穀梁納吉頓時抖擻精神,增強了自信。也許今天是唯一能報仇雪恨除掉這個大惡人的日子,今日血戰到底,不成功便成仁。
於是,秦天賜運上內力,將此內力引到手中劍上。這是「太白劍法」第四招,「三仙歸一」。這是一招以內力引導劍身,使劍揮出無形劍氣,用劍氣傷人殺人的強招杭州城之戰,穀梁納吉初次使用這招,便讓「魂燕劍法」的劍魔黃澤宗吃了敗仗。
穀梁納尹見秦天賜動真格了,自己也同樣將氣凝聚起來。
因為這招威力極大,但也極費自己內力,所以只有最後大決戰或關鍵時刻方能使用。看來,這一輪的攻擊,可能就是最後的決戰了。
……………………
注1:法玩禪師塔:塔林,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少林寺西約250米。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余為清塔或時代不詳者。有單層單檐塔、單層密檐塔、印度窣堵坡塔和各式喇嘛塔等。有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等,式樣繁多,造型各異,是綜合研究我國古代磚石建築和雕刻藝術的寶庫。
少林寺塔林是少林寺歷代和尚的墳墓,佛教界有名望、有地位的和尚死後,把他們的骨灰或屍骨放入地宮,上面造塔,以示功德。塔的高低、大小和層數的多少,主要根據和尚們生前對佛學造詣的深淺、威望高低、功德大小來決定的。
其中唐「法玩禪師塔」是塔林中最古老的一座磚塔,坐落在塔林西北部,建於唐貞元七年(791年),系方形單層單檐式磚塔,高8米。除塔門、塔剎和塔銘用青石雕成外,通體皆用水磨磚砌造而成,塔門用高浮雕的手法,裝飾著飛天、嬪伽等古典圖案。
此時此刻只有一座高塔,還未形成現在的塔林。而此塔為「法玩禪師塔」,建有三十多年歷史,在唐朝(公元791年)投入使用,存放了第一位高僧圓寂后骨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