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傳統食品比轉基因食品安全
請您將手貼在胸前,誠懇地回答以下問題:如果您不認識花椰菜、紫葉甘藍、球芽甘藍或者球莖甘藍——它們是第一次出現在超級市場里——那麼您會購買這些蔬菜嗎?這些植物看上去多少有點稀奇古怪,它們會讓您感到害怕嗎?花椰菜有著一大團白色花序;紫葉甘藍個頭巨大,莖桿皺縮在中間,葉子的顏色強烈炫目;球芽甘藍的莖桿上密密麻麻地布滿了葉芽,就好像掛滿了圓圓的珠子;球莖甘藍的莖甚至就像是一個腫瘤——多麼的不自然!它們的出現曾令不少人感到恐懼,尤其是當人們知道,所有這些蔬菜植物都是從芸苔——一種不能食用的野生植物栽培而得時,更令恐懼。但是今天,我們的飲食文化已經認可、接受了甘藍類蔬菜,它們已經成為我們西方社會餐桌上的經典食物。需要強調的是,這些蔬菜並不是基因實驗室的產物,而是人類從自然母親的實驗田裡經雜交選良——人類稱之為「人工栽培」——得出來的。
通過這種傳統的人工栽培,人類不僅賦予甘藍類蔬菜彼此不同的外形,而且還將變化延伸到植物內部,將植物天然含有的一些保護物質——就是那些用於敗壞「天敵」(微生物、蛆、老鼠,也包括人類)的食慾而保護自身的物質——降低到對人類無害的程度。早些時候,用於分析成分物質的科學設施還沒有被發明出來,所以人們只能用樸素的「嘗試與失敗」方法開始了艱辛而又漫長的成果檢驗工作。「嘗試與失敗」意味著,這些新的雜交品種需要直接在消費者中進行檢驗。如果某個品種味道不錯,而且沒有不良副作用,消費者還能接受,那麼雜交就算成功了,培育者也感到欣慰;如果不是這樣,不受歡迎的品種便會被扔進歷史的肥料堆,培育者也只有嘆聲氣重新再來,但是至於消費者,就只能算是倒霉了。經歷過「嘗試與失敗」方法的消費者,當年可沒少倒霉過。
土豆的例子也能很好地說明,傳統人工栽培方式不是完美的:野生土豆含有大量茄鹼——一種毒質,可以使土豆免受甲蟲侵襲。為了「馴化」野生土豆,使它能為人類食用,必須首先降低茄鹼的含量。這當然會令甲蟲們欣喜若狂。可想而知,土豆中茄鹼的含量越少,農業工人們就需要越多的殺蟲劑。但是殺蟲劑殘留越多,消費者自然越不高興。隨著生態時代的到來,農業科學家又開始嘗試以生態的辦法來使土豆具有抗蟲性,然而殺蟲藥噴得少了,茄鹼的含量卻又不經意間增加了。消費者感到噁心、嘔吐、血液循環障礙並為此抱怨,只能繼續挑選市場上另外的「新」品種了。
當然,這些事實——傳統人工栽培方法的缺點——並不能證明,對植物遺傳物質進行基因手術從而獲得改良品種的方法就是安全的。我們不過是想強調,如果誰要評判新事物,那他首先應該對舊事物有充分認識。這新舊事物在此指的便是基因突變栽培與傳統栽培。當前這個凝聚了園藝者、農民和科學家極大熱情的基因突變栽培方法,您不可能沒聽說過吧?您只要隨意走進一家花店,翻翻園藝品種目錄,就會看到,其中有上百種之多都是近幾十年來新出現在市場上的,它們便是以基因突變的方式被培育出來的新品種。這種栽培方法的特別之處,主要在於對種子進行輻射,通過放射性射線來引起植物遺傳物質的改變。拉丁文稱其為:mutationes——生物物種的突變。
從眾多被改變的植物種子中,栽培者只挑選出那些能夠顯現優勢預兆的品種予以培養,而這無異於大海撈針,大量的種子不得不在輻射之後隨即便被放棄了。但是基因突變栽培是人類以人工方式獲得期望品質的惟一途徑,人們仍可以根據需要將已發生基因變異的植物與自然現存品種進行雜交。基因突變栽培是近30年來培育技術的一個進步,我們每日都會接觸並食用到它的成果。
對於糧食作物而言,無論是小麥還是稻穀,採用射線處理的辦法是非常實用的,它們大多是在原子能發電站完成。射線處理同樣也適用於蔬菜,如土豆、西紅柿、黃豆;以及水果,如蘋果、桃、柑橘、葡萄或者香蕉等;就連很多色彩艷麗的花卉品種也是人造基因的成果。應當看到,人工改造基因的植物已是今日農業的基礎,是以發展強抵抗力品種為目標的農業的基礎。但是,自然環境對基因突變栽培方式的忍耐承受力究竟有多強?我們也得承認,有關方面的檢驗以及毒理學方面的測試都開展得太少。
人們之所以對基因技術產生恐懼,是因為錯誤地認為,麵包、啤酒或者果醬本應該由天然原料製成的,沒想到這些「天然」原料卻是這樣被「製造」出來的。然而我們根本不必憂心忡忡,因為使用這樣的栽培方式已經很久了,而到目前為止,可預見到的風險仍然很少。毫無妥協地拒絕採用或漫不經心地濫用基因技術都是不理智的;理智的行為是,對不同的栽培方法都以同樣的標尺來衡量,至於這是一把什麼樣的標尺,這才是關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