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
山本五十六,是二戰期間日本法西斯最為著名的戰將,正是他親手點燃了太平洋戰爭的大火。他出生於日本的一個舊武士之家,日本武士道思想和幼年困苦的環境造就了他堅韌頑強的個性,正是這種性格使得他一生中平步青雲,一路爬到了日本帝國聯合艦隊司令的位置上,成為二戰期間日本人心目中僅次於天皇和首相的第三號人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歷史迷霧的遮掩之下,今天,山本五十六的面目越來越被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就連他的死也成了世人爭論不休的難解之謎。然而,愛好和平的世界人民早已對山本五十六作了蓋棺定論,作為日本軍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的代表人物,山本五十六和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松井石根等雙手沾滿了亞洲人民鮮血的日本戰犯一樣,已經永遠地被釘在了人類歷史的恥辱柱上。但是在日本,山本五十六卻一直被認為是「英雄」、「軍神」,被稱為日本「海軍之花」。他的靈位以及他生前用過的軍刀、軍服都被供奉在了東京臭名昭著的「靖國神社」里。「靖國神社」內松柏蔽日,陰氣森森。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日本的許多政要甚至包括首相,都不顧亞洲人民的強烈反對前往祭拜。在日本小學校於2002年新啟用的日本歷史教科書的部分章節中,也對山本五十六進行了美化。其中,在描述由山本五十六一手策劃的日軍偷襲珍珠港事件時,歷史課本上稱「敵軍艦接連沉沒,飛機也一架架起火,日軍取得了累累戰果。當晚,日本國民得知這一消息后,群情激昂」。字裡行間,處處滲透著讚美之辭。凡此種種,不僅表明山本五十六在日本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同時也表明,日本至今仍缺乏對那段侵略歷史的反省,以及日本國內右翼勢力急劇膨脹的危險傾向。不僅如此,就連在二戰中吃盡山本五十六苦頭的美國人對山本的印象也不斷發生著戲劇性的變化。早在1946年,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便對報界發表聲明,稱山本五十六並不主張與美英開戰,他還曾堅決反對日本陸軍與德意結成三國軸心聯盟的主張。近些年來,許多美國人甚至對山本五十六充滿了敬意,認為山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只是迫不得已。山本五十六似乎一下子從二戰期間日本侵略擴張的急先鋒搖身變成了一名令人尊敬的「反戰英雄」。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作者在查閱了國內外大量有關山本五十六的歷史資料與文獻的基礎上,在本書中試圖從歷史與現實的雙重角度揭開山本五十六的真實面目,廓清籠罩在許多讀者心頭的有關山本五十六的種種迷霧。要評定一個歷史人物,必須在歷史的大背景下,將其放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與社會環境當中,對其所作所為的動機、目的、結果等等進行有機的分析。根據有關歷史資料顯示,山本五十六的確曾反對過日本與德、意結盟,也反對過與美國開戰。例如:山本在日本與德、意結盟問題上曾對海軍大臣及川古志郎說:「從計劃院的物資供應計劃看,有80%的物資都來源於英、美的勢力範圍。如果日德意締結了同盟條約,勢必要失去這一來源。那麼,我們用什麼方法來彌補這一損失呢?」又如:山本就日本是否應同美國交戰一事講過如下一段話:「僅看看美國的汽車城——底特律發達的汽車工業和一望無際的得克薩斯油田,便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憑日本的國力,根本不能與美國為敵,同其抗衡」。1940年9月,山本在給政府的意見書中寫道:「日美間發生戰爭,對我們日本帝國來說,則意味著為自己樹立新的更強大的敵人,使帝國陷入新的危機。」還有,山本在拜見當時日本的首相近衛時曾說過:「如果日美非打不可的話,在開戰的半年或一年中,日本海軍可以奮戰一番,並有信心爭取打勝,如果戰爭持續下去,以至拖到二年三年,那我就毫無把握了。三國同盟條約已經締結,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了。儘管如此,我還是懇切希望政府能設法迴避同美交戰。」但僅憑這些就能夠改變山本五十六的本來面目,使其搖身一變由一名日本法西斯的戰將而成為「反戰英雄」了嗎?首先,山本反對「與美開戰」絕不等於他反對侵略戰爭。事實上,他不僅從來沒有反對過日本對中國、朝鮮以及那些國力比日本弱小的亞洲國家的野蠻侵略,相反,他還一直是日本在亞洲推行侵略擴張的「旗手」、「急先鋒」。山本之所以反對同美開戰,主要原因在於美強日弱,害怕樹立新的更強大的敵人,使日本的侵略擴張政策半途而廢。其次,山本並非全盤反對日德意結盟協定。三國協定中的**防共內容山本不僅不反對,而且還支持,他所反對的只是把這項協定的內容擴大用於針對英國、法國和美國。由此可見,山本並不反對對蘇作戰,也不是一概反對與德結盟。山本的本意只不過是「不願意為德國火中取栗」罷了。如果說,山本至今仍被日本國內的許多人認為是「軍神」、「英雄」是由於日本沒有對侵略歷史進行認真反省,以及右翼勢力的沉渣泛起之故的話,那麼,美國人對山本的美化則是為了適應戰後對蘇冷戰的需要,為此,美國在經濟上對日本進行援助,在軍事上對日本進行重新武裝,把日本變成了美國在亞洲的「前哨基地」,在政治上則把日本變成了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冷戰的「橋頭堡」。實際上,不僅山本五十六戰後得到了美國人的「青睞」,許多日本戰犯後來也都在美國的庇護下重新進入了日本軍界與政界,這也為日後右翼勢力在日本的不斷滋生提供了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