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普斯情結四(1)

俄狄普斯情結四(1)

我們看到,俄狄普斯情結是普遍的、強有力的情結,它幾乎存在於每一個兒童身上,並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影響一生人格的重要情結。我們也看到,人類社會的道德、倫理、秩序等文化可能是更強有力的,在它的規範下,每個人都在經歷著一個抑制和克服兒童時代形成的俄狄普斯情結的過程。對於多數人來講,這個過程會比較順利地完成。他們在人生中不僅學會了如何正確對待父母,也學會了如何正確對待子女。我們在上一節中描述的男孩成長曆程,就大致代表了這種正常情況。然而,深入研究各種心理現象,我們不得不指出,每個人在抵抗和克服俄狄普斯情結時都需要一定的條件。條件不同,抵抗和克服的結果不同,會造成人格的巨大差異。由於條件的缺陷,非健全人格和病態人格也是並不鮮見的社會現象。弗洛伊德在《釋夢》一書中曾經講到一個俄狄普斯情結造成的典型病例:「在另外一次機會裡,我對一個年輕男子的潛意識有了很深刻的了解,他因患強迫性神經症幾乎無法生活。他不敢上街,因為他怕他會殺掉任何在街上遇到的人。他整天準備各種不在犯罪現場的證據,以防他被控告與城裡所發生的謀殺案有牽連。順便補充一句,他是受過良好教育也有良好道德的人。對他的分析(順便提一下,分析導致了他的康復)表明:這一癥狀的基礎是來自殺害他有些過分嚴厲的父親的衝動。令他驚訝的是,這種衝動在七歲時就已有意識地表達出來,而實際萌發時間比這個時間還要早得多。當他的父親因病而痛苦地死去之後,病人的強迫性自責就出現了,他(當時31歲)採取了一種轉移到對陌生人的恐怖形式。他覺得一個想把自己親生父親從山頂上推下去摔死的人怎麼可能去尊重那些與自己沒有關係的人的生命呢?所以,他把自己閉鎖在房間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根據我的經驗(這個經驗已很廣泛),在所有後來變成精神神經症患者的兒童的精神生活中,父母起到了很大作用。愛其中一個而恨另外一個是諸多心理衝動中的一個基本的構成因素,它在兒童時期形成而在現在的病症中起主導作用。「我並不相信精神神經症患者在這方面與正常人有多大的差別,即他們可以創造出新的特殊東西來。更有可能的,是他們的區別在於他們比其他大多數兒童表現出對父母更明顯以及更強烈的愛和更深切的恨,這在偶爾對正常兒童的觀察中便可得到驗證。」(《弗洛伊德文集》第一卷457頁—458頁車文博主編)一個未被抑制和克服的俄狄普斯情結,就製造了這個看來有些觸目的強迫性神經症。正是以這個病例為引子,弗洛伊德才在該書進入了對俄狄普斯神話故事和劇本的解析。俄狄普斯情結不僅是普遍的情結,而且它得不到正常的剋制就將造成心理疾病。有充分的證據說明,類似由俄狄普斯情結造成的心理疾病不勝枚舉。但由於各種迂腐的傳統觀念束縛,今天的社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忌諱談論俄狄普斯情結這樣的性心理問題,似乎這個話題破壞了父愛母愛、子女親情等一系列美好的說法,頗有些大逆不道,其結果是,真正大逆不道的心理疾病卻由此叢生。即使在那些完全開放的現代社會中,有關俄狄普斯情結的心理常識也常常被束之高閣。也可能是忙於各種現實的鑽營與活動,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本能排斥,有關俄狄普斯情結這樣的心理學問題成為很多現代人的盲區。由於俄狄普斯情結沒有得到正常的克服,其結果是在高樓大廈成堆的現代社會中活動著許多不健全的畸形人格。這樣,我們就必然要研究人類克服俄狄普斯情結所需要的正常條件是什麼?是哪些條件的缺陷在製造人格的悲劇?根據弗洛伊德的發現,也根據更多的心理現象概括,我們清楚地看到,一個人能夠順利抵抗和克服俄狄普斯情結,需要以下條件:一,在童年時與生身親長(父母親)的關係比較親密而且沒有創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解析人格觸摸靈魂的書:童話人格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解析人格觸摸靈魂的書:童話人格
上一章下一章

俄狄普斯情結四(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