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蔣經國醫官戰戰兢兢
在蔣經國已經擔任「總統」之後,有一天,原來為老先生治療心臟病的余南庚博士,為經國先生做例行的身體檢查,余博士半開玩笑地安慰蔣經國:「經國先生,你的心臟是40歲的心臟,健康得很!」
但是,醫生們都心裡有數,蔣經國那時的身體狀況並不是太好,因為他的糖尿病始終沒有好好控制。醫生擔心,這個原本就被人稱之為富貴病的慢性病,如果不好好治療,加上蔣經國終日為了政務東奔西走,難保有一天,蔣經國的身體會被這個富貴病拖垮。
但是,蔣經國自己並不在意,而且更嚴重的,是他向來不把醫生的建議當作一回事身體力行。他不像他的父親,始終把醫生的勸告奉為金科玉律,他一直是抱持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然而等到病情嚴重的時候,卻要醫生扮演治病兼救命的角色,以這樣的心態去要求醫官,醫官們又哪能達到他的心愿,又如何能夠治好他的糖尿病?
即使醫生三番兩次地警告他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可是他始終將這些專業建議當成耳邊風,完全不當一回事,照樣到各地奔波,照樣什麼都吃,表現隨時與民眾在一起的風格。
因為他的想法和醫生的建議是背道而馳的,加上有些醫生的態度比較直接,所以,蔣經國的主治大夫共有四位被他以不同的理由,請他們走人。
第一位被蔣經國撤換的醫生,是醫療小組的丁醫師。他原本是榮民總醫院的內科部主任,後來升任為「榮總」副院長。蔣經國撤換他的理由,是說他「不夠盡職",至於他不盡職的地方在哪裡,則沒有人曉得。反正,到後來,蔣經國對丁醫師非常不喜歡,堅持把他撤換,不兼任醫療小組召集人。
第二位是周大夫。周大夫的問題前面講過,就是他的嗓門太大,蔣經國對他也很反感。
第三位被撤換的是何撓通。他的問題是經常向蔣經國直言,要求他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他的專長是新陳代謝科,基於本身的專業知識,何撓通不斷向蔣經國灌輸這方面的知識,但是,蔣經國對他的好意並不領情,加上何大夫說話的時候,也許比較直率,就這樣,蔣經國對他失去好感,也被他下令撤換。
第四位被撤換的醫生是眼科權威、「榮總」的林大夫。他恰巧碰到蔣經國的左眼水晶體周圍的新生血管破裂出血,左眼因而失明,蔣經國把這次的責任,全部怪罪到林醫師的身上。事實上,人的身體特別是像眼睛那樣敏感的部位,是很難照顧的器官,加上蔣經國又有嚴重的糖尿病,更容易導致眼睛的疾病。
左眼失明后,林大夫趕到蔣經國身邊時,情況已經無法挽回。事實上,類似的情況由任何一位高明的醫生來處理,都會束手無策的。林大夫到蔣經國身邊看了實際的情況后,向經國先生報告,事到如今,只有慢慢靠藥物來防止更多的新生血管破裂。可是,蔣經國一聽說要「慢慢吃藥」,心裡更是一肚子火,當時他就責怪林醫師沒有照顧好他的眼睛,當即決定撤換林大夫。
蔣經國向來認為,保護他的身體健康,是醫生責無旁貸的事情,所以,蔣經國這種不服病的個性,加上他把保養身體的任務全部加諸醫生的身上,當然使得官邸的醫生更是戰戰兢兢,不知如何是好。
縱然蔣經國如此不和醫生合作,而且又把責任全部加諸醫生的肩頭,可是,蔣經國還是有他相當欣賞的醫師,他晚年的眼科大夫劉榮宏,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劉榮宏是「榮總」眼科主任,是台灣少數對視網膜剝離很有研究的一位醫學專家。自從蔣經國調走了林和鳴醫師之後,由他負責醫治蔣經國的左眼。當時,他運用先進的鐳射醫療設備,為蔣經國左眼新生血管顯微治療,只要蔣經國一打電話,劉榮宏就會放下手邊的所有工作,直奔七海官邸,為他檢查眼睛,在他的悉心照顧下,蔣經國的眼疾才沒有進一步惡化。
此外,像神經外科大夫沈力揚,早年也是蔣經國最欣賞的一位醫生。可是沈醫生在蔣經國病情惡化的時候,卻不幸過世了,蔣經國為此十分傷心,還曾頒贈勛位給沈力揚,感謝他的貢獻。
整體說來,蔣經國的醫官群,不像其父蔣老先生的醫療小組那樣齊全。他的醫官群,主要是看蔣經國身體病情的需要,臨時調集「榮總」最優秀的醫生為他治病。
但是,基本上還是有一個大致的架構,諸如:
召集人:早期是丁農,後來的繼任者是姜必寧,他們兩人都是心臟科權威。
新陳代謝科:這是治療糖尿病最主要的骨幹,最早是趙彬宇、金鏗年、何撓通,最後是金鏗年(台北「榮總」內科主任)。
眼科:林和鳴,繼任者是劉榮宏。
心臟科:姜洪霆(「榮總」高雄分院內科部主任)、陳宗瀛(「榮總」高雄分院心臟科主任)、程壽山(已移民美國)、穆瑞運(已逝世)。
腸胃科:羅光瑞(「榮總」院長)。
一般外科:鄧述微、彭芳谷(台中「榮總」院長)。
泌尿外科:鄭不非。
就因為經國先生認為醫生本來就是為他服務的,而且要負起維護他健康的責任,所以,他便經常以個人的好惡隨時決定哪一個醫生該撤換、哪一個醫生要怎麼樣和他配合,而不是去配合醫生的專業建議,為自己的身體健康,做某種生活習慣上的調整。這也是蔣經國的醫官們心中最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