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撩開「歐亞農業」的面紗
歐亞農業是誰?一家名為「歐亞農業」()的內地民營企業在香港上市之際,「楊斌」兩個字依然尚未與這家以高科技花卉產業為主業的民營公司聯繫在一起——
2001年6月底,香港的媒體上出現了這樣的新聞:「歐亞農業發四億新股主板上市」。
從筆者手頭保留的資料來看,當時香港媒體對歐亞農業()上市的報道並不複雜:將發行4億新股,募集資金約5億港元,7月19日在香港主板掛牌交易,保薦人為工商東亞,等等。
對於歐亞農業公司本身,當時媒體的報道大致是:公司總部在中國瀋陽,在大連、長春、山東、河北等地設有分公司;公司主營業務為溫室培植蝴蝶蘭及大花卉蘭花苗,其中蘭花苗約佔總營業額的94%;公司產品64%出口至台灣、香港、泰國及新加坡,其餘36%內地銷售;1999年全年,歐亞總營業額34550萬元人民幣,純利7440萬元人民幣,等等。
這樣的報道內容自然是出自歐亞農業的上市招股書。相信當時在香港的財經媒體上,可以很清晰地看見更詳盡的內容。
但是,或許是由於歐亞農業募集資金的來源不依仗內地,或許是因為內地與香港信息的隔離,也或許是以後所驗證的那樣,上市的操辦者並不希望內地知道得太詳細,直至今日,這份在香港披露的上市公告始終沒有得以在內地詳盡的披露。
或許正是這樣的疑問,為後來這跨越3個年頭關於歐亞農業的採訪埋下了伏筆。
而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樣的推測是有道理的——記者2001年10月第一次赴瀋陽採訪時,曾向歐亞農業的副總裁、財務總監閻闖提出,希望獲得一份詳盡的招股書,當時閻闖只是以抱歉作答:招股書文件很大,大約有幾百頁,只有香港公司才有,在瀋陽他的總部都沒有保存一份。
時間還是退回到2001年6月底7月初。當時,筆者所服務的《21世紀經濟報道》創辦剛剛半年,其北京新聞中心的辦公地點是海淀區國家圖書館略顯昏暗的行政樓;而筆者本人,則剛剛從廣州總部派駐北京不足1個月。
從保留的資料上來看,時間是7月1日,筆者收到了廣州總部發來傳真。同時,《21世紀經濟報道》當時的綜合新聞部主任王長春打來電話,要點大致包含幾條:
——內地從未有高科技特別是做花卉產業的上市公司,歐亞農業究竟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從香港媒體的報道看,歐亞的利潤率高達40%以上,花卉產業真的有這樣的利潤空間嗎?
——歐亞的材料顯示,其採用的是技術是荷蘭引進的溫室技術和細胞分裂技術,產品主要是蘭花苗,而國內花卉產區譬如雲南與廣東的花卉產業並沒有如此樂觀的市場前景,歐亞公司是如何做到的?
請記住王長春這個名字。這位執著的新聞人,正在以他的職業敏感撩起一起重大事件的面紗。
而直至此時,在媒體披露的名字中,依然沒有見到「楊斌」兩個字。在香港媒體針對上市事宜的採訪中,在前台露面的,多數是歐亞農業(控股)有限公司閻闖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