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嗓音「如金笛鳴沁入人心……」
周璇在歌壇上起步的時代,恰逢中國無聲電影全面向有聲影片發展的時代。隨著第一部發聲配唱的影片《野花閑草》和第一部中國人製作的有聲片《舊時京華》問世,中國電影的發源地一一上海,掀起了一陣陣拍攝有聲電影的浪潮。
明月歌舞劇社的台柱演員王人美、黎莉莉等人,先後被影業公司挖去拍片。對劇社的演出產生很大衝擊,最終使得明月歌舞劇社再也難以維持,不得不宣布解散。
1933年,明月歌舞劇社解散后,周璇一度陷於無所適從、無路可走的狀態,擔心回家后,衣食無著落、再度受養父虐待。
當嚴華等人得知周璇的艱難處境之後,都很同情她,紛紛為她鳴不平,由此而激發了他們決心收拾明月社的殘局,想方設法籌集資金,最後終於被這幾個熱血青年辦成功了一個規模較小的新月歌劇社。
周璇也幸運地轉入新月歌劇社,繼續了她的演藝生涯。
但新月歌劇社卻在不到一年時間裡,短命地夭折了。
在新月社的演出中,給人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周璇套著白鬍子,扮演小老頭,在舞台上載歌載舞,演得惟妙惟肖,逗人發謔,台下觀眾笑聲不絕。
後來曾有記者問:「你有什幺綽號嗎?」她答:「小老頭。」
苦難的日子孕育一個人的幽默感,小周璇性格中富於幽默感的特點,是在舞台表演中開始萌發的,這也成為了她日後生活和個性中的顯明特點。
新月歌劇社解散后,14歲的周璇再次面臨困境。這次她被迫回到了她極不願回去的家裡。正當她感到絕望的時候,嚴華的朋友、漫畫家丁悚出面請人投資,成立了新華歌劇社。
1934年初,周璇又峰迴路轉,加入新華歌劇社。
新華歌劇社在金城大戲院組織了多場演出,她與嚴華主演了由龔之方、唐大郎和嚴華編劇的新戲《秋風落葉》,受到上海市民的歡迎。
經過明月、新月和新華這三個專業歌舞劇社的鍛煉和熏陶,以及將近兩年的舞台藝術實踐,天資聰敏、刻苦好學的周璇,在歌唱和表演上都迅速成長起來,她已經能坐在鋼琴前自彈自唱了。
過早涉足演藝圈,也使得這個十四、五歲的上海女孩顯得比同齡人更為成熟。
在上海的演出市場,周璇這個藝名逐漸被人熟悉。「友聯」、「新新」、「青鳥」等電台也常邀請她去播唱,當年在上海灘上享有盛名的百代、勝利唱片公司還把她演唱的歌曲《五月的風》和《叮嚀》等灌製成唱片。
這幾首歌曲通過電台和唱片不脛而走,傳遍上海的各個角落,成了流行一時的歌曲。
就在這一年,周璇年僅14歲,而幸運之神就已經開始向她招手。她在上海歌星評選活動中,僅位居於老牌歌星白虹之後(相差50多票),名列第二。
至此,上海歌壇上的一顆新星,開始綻放出熠熠的光芒。
那時,她演唱的代表曲《五月的風》,傳遍了黃浦江畔,那歌聲確實令人陶醉:
五月的風吹在花上
朵朵的花兒吐露芬芳
假如呀花兒是有知
懂得人海的滄桑
它該低下頭來哭斷了肝腸
五月的風吹在樹上
枝頭的鳥兒發出歌唱
假如呀鳥兒是有知
懂得日月的消長
它該歇下歌喉羞慚地躲藏
五月的風吹在天上
朵朵的雲兒顏色金黃
假如呀雲兒是有知
懂得人間的興亡
它該掉過頭去離開這地方
倘若有一種所謂三、四十年代舊上海的情調,那便是從《五月的風》開始、蕩漾在每一個老上海人的心懷間的那一種輕柔無比的靡靡之音,它讓人覺著人生的恍惚和體驗到生命的微妙,並且,讓人從內心深處去享受脆弱、渺小卻又無限奇妙的個體生命的奧秘。
這就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灘的情懷,世上的人會永遠緬懷和尋覓這一種情調,這是和周璇的歌緊緊相連、不可分割的。這也就是周璇歌唱藝術的魅力所在。
當年,有媒體記者撰文讚美周璇的嗓音「如金笛鳴沁入人心……」
於是乎,「金嗓子」美譽,伴隨傳著「五月的風」,吹遍了上海灘。各路記者接踵而至,周璇訪談和她的照片見於大小報章,她的歌聲響徹在大街小巷,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