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不是伊拉克(3)

朝鮮不是伊拉克(3)

看得出來,消除美朝兩國之間的彼此不信任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這種不信任首先表現在互不侵犯條約問題上。朝鮮要求與美國簽署互不侵犯條約,指的是完全的體制保證,包括撤出駐韓美軍和把朝鮮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上除名等廣泛的要求。但美國卻顯然不會答應簽訂朝美互不侵犯條約的要求,2003年10月10日,鮑威爾表示,為了消除朝鮮的安全顧慮,美國方面正在考慮提出一項由多方參加、向朝鮮提供安全保證的正式書面協定。在美國看來,這已是很大的讓步了。與滿足朝鮮「安全關切」相關的是能否堅持「同時原則」。在2003年8月底的北京六方會談中,朝鮮堅持主張「同時原則」,即如果朝鮮採取了某種行動,美國也必須採取相應的措施,也許是說,如果朝鮮宣布放棄核計劃,美國必須保證不會侵犯朝鮮。中國和韓國也認為,要想取得進展,「同時原則」是必要的。但美國卻更希望朝鮮先採取行動,在朝鮮方面沒有實際行動的情況下,美國很難僅憑藉朝方的口頭保證就恢復提供重油和糧食援助。可以預見,朝鮮問題的解決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與解決伊拉克問題不同的是,美國在朝鮮問題上將會傾向於多邊路線和對話機制。其實,在《應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戰略》報告中,布希已經提到,「由於這些政權(擴散者)當中每個都不同,所以我們將尋求針對具體國家的具體戰略。這些戰略使我們和我們的友邦及盟國能夠最好地預防、威懾和抵禦來自其中每個國家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導彈的威脅。這些戰略還必須考慮到擴散國家之間的越來越多的合作——所謂的二級擴散。這種擴散考驗著我們,看我們是否敢於就針對具體國家的戰略,採取新的思維方式」。這已經暗示了在伊拉克和朝鮮問題上,美國並不排除採用不同的「解決方案」。至於最終會形成什麼樣的方案,還要看雙方的碰撞、交流和周邊國家的斡旋強度和結果。值得注意的是,朝鮮問題促使美國考慮組建防擴散安全行動組織,它將布希政府先發制人的戰略方針與較為傳統的世界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擔憂結合起來,當情況需要實用的多邊主義時,它還會將效果良好的老式聯盟責任分擔機制和針對安全挑戰的多邊反應機制結合起來。2003年5月31日,布希總統宣布了「防擴散安全行動計劃」(簡稱PSI),力求促成國際社會達成協議,賦予美國及其他國家截獲涉嫌攜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導彈及其相關裝備技術的飛機和船隻的權利。與現有的國家出口管制不同,該計劃的目的是阻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可能擴散武器的國家(如朝鮮和伊朗)之間直接交易。有11個國家參加了這個組織,他們是澳大利亞、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荷蘭、波蘭、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和美國。6月12日在馬德里舉行的首次會議上,該組織開始啟動。7月9日至10日,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舉行的會議上,與會政府強調各國當局之間必須實行有效的信息共享,並同意進行一系列由民用機構及空中和海上力量參加的攔截訓練演習。第一次演習在9月進行。對於PSI,美國學者普遍認為這是布希政府先發制人戰略的最新演繹,這個尚未受到普遍的國際關注的組織被認為是眾多不同元素組成的非凡綜合體,而且該組織獨立於聯合國行事。儘管布希倡導的「防擴散安全行動計劃」目前並不力求修改國際法,但由於武器擴散者順理成章地肯定會尋找繞過防擴散安全行動計劃參與國的領土的中轉路線,所以終有一天成員國也許必須考慮修改國際法和國際慣例。理查德·韋茨,《恢復防擴散的活力》,《國家利益》網上周刊,8月22日號。從這個角度看,美國的防擴散行動將很有可能潛移默化地改變國際法和國際慣例,同時推動全球和地區外交努力,採取具有針對性的有效制裁併在「必要情況下」先發制人地採取軍事行動。而最先面臨這一系列壓力的,很可能不是朝鮮,而是伊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透視布希:全面了解美國政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透視布希:全面了解美國政治
上一章下一章

朝鮮不是伊拉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