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抑鬱症
鑒於拉什的觀察表明,人們認為成功能給那些獲得成功的人帶來自尊和自我肯定的感覺,因此,當馬克·萊茲(MarkLenzi)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贏得了三米跳板比賽的金牌后,他認為他做到了,這就不足為奇了。根據新聞報道稱,萊茲認為,獲得金牌可以保證他終生能為產品簽名,做有目的的演講,以及參加慈善性的高爾夫比賽。相反地,他發現自己整日躺在位於密歇根州安娜堡的家中哭泣。「它就像磚牆一樣砸在了我的身上。」他說。這個「它」就是由於成功導致的抑鬱症的一種形式,運動員們把這叫做「后奧林匹克抑鬱症」。后奧林匹克抑鬱症是指對期望變化生活的事件之後所經歷的事情的強烈不滿。雖然它能影響任何職業人士,但是這種抑鬱症在那些事業有終點、目標,或其進步的標準不同的人中尤其流行。為什麼那些事業有結構等級體系的人那麼容易得成功抑鬱症呢?因為他們都遵循一個內心的原則:「一旦我得到了一個X,我的生活就會固定。」但是當他們得到了X,他們發現情況卻是另外一回事。在最高法院**官小奧利弗·溫得爾·霍姆斯(OliverWendellHolmes,Jr.)90歲生日時,他做了一次廣播講話,他談論有關避免所遇到的那種類型的抑鬱症(沒有使用精神病學的術語)的問題:賽跑運動員在到達目的地時是不會突然停止的。在停止前是完整的慢跑。這樣就有時間聽朋友們的友好的聲音,並對自己說:「任務完成了。」但是就當一個人這樣說時,心裡卻有這樣的回答:「賽跑結束了,但是任務還沒有完成。」使你停止下來的慢跑不只是要你休息的。只要你還活著,它就不能這樣。因為生命在於運動。這就是生命的全部(重點強調)。正如調查研究和霍姆斯法官的見識所說明的一樣,達到一個基準不僅不能保證心理的滿足感,而且它更像是一個心理疾病的誘因。一個追求的結束點,如一次賽跑或奧林匹克比賽就是這樣:毀滅。就像每一個曾經立志要實現一個目標的人告訴你的一樣,當你成功了但不再有存在的理由時,這種感覺就像你內心深處的某些東西已經死亡了。為了表達出那種感覺,請回答下面的兩個問題:1.我要為再來一次做些什麼?2.接下來我要做什麼?第一個問題常常會引發這樣的感覺,即我已經產生了再來一次的焦慮—害怕不能達到你已經產生的對成績的期望。第二個問題典型地會引起抑鬱症,因為它暗含著無路可走的意思。讓我們首先來檢查一下一些沒有為將來做好準備的成功人士的痛苦,就像霍姆斯法官所忠告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