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競選主題的歷史類比

第三節 競選主題的歷史類比

在每次總統選舉中,兩黨的候選人都會苦心孤詣地探究選民最關心的是什麼、最在乎什麼,因為它決定了選舉的性質。有時它可能是議題,有時也可能是品質,有時可能是價值觀。一般認為,1980年的大選是關於價值觀、1988年和1992年的大選是關於議題、而2000年的大選是關於品質。對競選主題把握得好的候選人的競選活動更有針對性,把握不好的則往往事倍功半。歷史上不乏脫離現實的候選者如1992年的老布希,當他還沉浸在外交軍事取得巨大勝利的喜悅中時,他的對手已發現:選民關心的是經濟而不是安全和外交!柯林頓那年的競選格言是:傻瓜,重要的是經濟!在2000年大選中,小布希的競選班子認識到此次選舉是有關品質的,因此在確定政綱或發表競選演說時總不忘記加上一句:要使白宮恢復榮譽和尊嚴!2004年的總統選舉的主題是議題、品質還是價值觀?由於兩個候選人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尚沒有根本的差異和差距,因此2004年的競選主題很可能是議題,但它會是哪一個議題?目前,兩黨候選人談的比較多的議題有安全議題(反恐和伊拉克)、經濟議題(失業、貿易逆差和赤字)、教育、醫療照顧、環境保護、槍支管制。從議題上看,共和黨和民主黨各有什麼優勢和劣勢呢?就共和黨而言,優勢在於:(1)在外交安全方面仍然握有主導話語權,被選民認為更擅長處理這類問題;(2)美國經濟已經全面復甦,民主黨攻擊布希搞砸了經濟的效力有限;(3)在社會問題上,通過教育法案、處方葯法案使自己擁有了與民主黨爭奪這類議題的資本。布希的劣勢在於:(1)先發制人的戰略和單邊主義外交在全世界引起了反美主義高漲,圍繞伊拉克的「情報門」事件降低了人們對他的信任度;(2)「有增長無就業」的經濟使他在一些對取勝來說至為關鍵的戰場州中迴旋餘地不大,克里的優勢在於:民主黨一向擅長於設計議題政綱,傳統上選民在經濟議題和社會議題上比較信任民主黨;而身為在野黨,民主黨候選人可以不負責任地攻擊執政黨;從外交政策到減稅、環境保護、醫療照顧、預算赤字等領域逐一否定布希的成績,幫助選民認識到執政者所犯的「錯誤」,以便選民能夠對在職者的記錄產生懷疑,從而說服選民「換馬」。如此說來,2004年的總統選舉模式會類似於歷史上哪一次大選呢?有人認為,此次大選可能是1984年蒙代爾對里根的重演:在1984年的選舉中,民主黨候選人蒙代爾對里根的一些具體政策(如高赤字、社會控制、軍備控制等)進行猛烈攻擊,但里根在競選中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強調和平、繁榮的主題,結果以壓倒性優勢擊敗了蒙代爾;有意思的是,民主黨人也瞧不起里根的智力——里根擔任總統頭一年中決定在歐洲部署潘興導彈而引起了歐洲民眾大規模的遊行示威。20年過去了,喜歡獨立思考的克里,對布希的外交政策、經濟政策和醫療照政策也提出了強烈的批評,如他認為,布希的單邊主義把美國引向危險的道路,使美國成為二流的自私的國家。從本質上講,布希的單邊主義與老右派的孤立主義實質是一樣的,都是不喜歡美國捲入世界的紛亂中,動用美國力量而又不想對其他國家盡義務等;在經濟方面,克里提出經濟的增長靠的是所有的人而不僅僅是富有的精英,累進稅收制度是按支付能力來支付稅收的,但也不能讓企業或富人失望。克里還許諾說,如果自己當選總統,他將給美國人創造1000萬個工作機會;在醫療照顧方面,克里提出要讓所有美國人都能享受只有國會議員才有的同樣的醫療照顧,要讓每一個美國人都買得起醫療保險,要節約醫療照顧系統每年近3500億美元的官僚機構成本。同里根一樣,布希也會繼續揮舞美國國旗,突出愛國主義和他在反恐方面的強有力的領導能力。與里根不同的是,他面對的國際國內安全形勢都有一些不確定性。也許2004年的大選更像1996年的多爾對柯林頓的選舉?除開政黨認同和個人品質以外,作為「競選運動員」來說,布希與柯林頓有一些重要的相似之點:都是籌款能手,都顯示出強有力的親和力;對於競選連任之事都極為重視,未雨綢繆早做準備;而克里與多爾也有一些相似之處,兩人都在參議院服務多年,都服役過、參加過戰爭,在黨內的意識形態色彩都不濃;兩人都有點冷漠,不容易與人勾通。與柯林頓不同的是,布希面臨的危機較多,而國內的經濟勢頭也不如柯林頓那時那麼好。在未來的幾個月中,2004年的大選究竟是20年前大選的再現還是8年前的再現,或者是1980年大選(里根與卡特)的重演,抑或「四不像」,還需要我們繼續觀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挑戰布希:克里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挑戰布希:克里傳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節 競選主題的歷史類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