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風語者》

我看《風語者》

《風語者》是香港導演吳宇森進軍好萊塢之後的重頭戲,不必說片中那些戰車的數量,也不必說出動的飛機數字,更不必說動用的攝影機和膠片,單是這部電影的情節設計就註定了它慘敗的命運。我是在上個星期得到這部影片的DVD的,對於吳導的這一記重拳出擊,我抱了很大希望。因為在此之前《拯救大兵雷恩》讓人對戰爭片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然而隨後情況卻高開低走。《珍珠港》除了十幾分鐘的戰爭場面,乏善可陳;《黑鷹降落》從頭殺到尾,幾乎變成了軍事迷最愛的紀錄片。看完一班庸人在華山上以黑虎掏心對白鶴亮翅達一個春季之久后,我熱切地期待著吳導的「一劍西來(香港於美國之西),天外飛仙」。作為一部大片,《風語者》的故事線索相當糟糕,根本不利於吳宇森手法的展開。挑選吳宇森出任導演,我相信很重要的一點是:他過去所拍攝的「英雄片」,感人至深地表現了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偉大情誼。比如說《喋血雙雄》,裡面表現的男人之間的友誼,只能用「令人泣下」一詞來形容,看完了片子,直教人對如此男人、如此朋友心生嚮往之情。而《風語者》講述的剛好也是這麼一個故事。惟一的一點小麻煩在於,在情節的設置上,《風語者》里有兩對男人。這只是個小問題,然而它所引起的後果卻是致命的。我們先看《珍珠港》,《珍珠港》里出現了一段三角戀,而且三角關係以明線形式出現,這就導致了《珍珠港》永遠也成為不了《卡薩布蘭卡》。因為在戰爭片中,要明確地講清楚一段三角關係,浪費的不止是大量的口水,還會影響觀眾的注意力和耐心,以及戰爭場面的刻畫力度。《風語者》的情況更糟糕,兩對男人形成了搶戲的局面。我們可以確定,如果是在小說中,這種兩兩呼應的方法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在一小時多的電影中,均分戲份於四個人,其結果是災難性的。誰是主角?主角能否分到足夠的時間去表現?尼古拉斯·凱奇毫無疑問的是這片子的主角,但是在他身上,除了表現出一種病態的戰爭綜合症外,其人面目模糊。他與印第安戰友的友情發展表述不充分,這就導致最後他的死亡令人生疑,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印第安戰友是密碼員,凱奇的任務是保護他,而在他有可能被日軍生擒的時候殺死他。這一點本身就很有張力了,能把這一組關係表現好,本片就能成功。但是,相同的另一組關係也出現在影片中,而且沒有什麼對比和不同,形同虛設。這就造成了浪費,情節變得一點不緊湊,東寫一下,西畫一筆,讓人生厭。影片最後,凱奇作痛苦狀倒在地上,胸口血泡炸裂。我開口對我朋友說:「《上海灘》,我要去法國。」朋友大笑,我們飛快地關掉機器,一致決定趕快忘掉這部片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打不贏愛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我打不贏愛情
上一章下一章

我看《風語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