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鬧的正月游神流坑(1)
區域簡介如果說婺源是一個恬靜安詳的古村落,那麼在幾百公裡外的深山中,還有一個更具特色的村子,那就是流坑。流坑可以算是一個「傳統文化的冷藏庫」,太多難得一見的文化仍在這裡延續,正月是這裡傳統民俗活動最集中的時間,與婺源相比,這裡是深沉而喧鬧的。江西省有好幾個流坑,其實流坑這名字跟村子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依山傍水,深藏山嶺之中,符合這條件的村子在江西不計其數,最特別的是樂安縣牛田鎮的流坑村。流坑村始建於五代南唐元年間(公元937—942年),全村絕大多數人姓董,尊西漢儒學家董仲舒為始祖,董合為流坑董氏的一世開基祖。北宋初年,流坑董氏第三代孫董文廣興教辦學,倡導科舉仕宦之路,因而在兩宋時期(公元960—1279年),流坑曾經仕宦鼎盛,人才輩出。宋仁宗甲戌年(公元1034年),董文廣的侄子董洙、董汀,侄孫董儀、董師德、董師道一門五人同時考中進士,族人為此在村中建"五桂坊"以顯殊榮;兩宋300年,董氏一族共出了26名進士;宋、元、明三朝,流坑人中進士者達33人,其中,文、武狀元各一人;官職上至宰相、司徒、司空、師保、尚書、侍郎,下至知府、知縣、主簿、教諭的流坑人氏達200餘人。明清以後,流坑的科舉仕宦日見微,但流坑董氏的學術、文化、政治、工商活動卻呈現旺勢。明代董姓學人共有著述38種,有諸多名流賢達為流坑董氏撰文、賦詞、贈詩、題匾,如王安石、梅聖俞、朱熹、文天祥、吳澄、羅洪先、聶豹、曾國藩、左宗棠等,都為流坑留下墨跡。明末清初,烏江上游的竹木貿易空前繁榮且為流坑董氏所壟斷,崛起的富商捐錢買官,營造豪宅,復興宗祠,修撰譜牒,擴大族產。以其嚴密的宗法制度將流坑龐大的族群凝聚維繫到20世紀中葉,以至一村一姓延續千年,歷盡滄桑幾經戰亂而不散。往返交通南昌到流坑,從南昌乘到撫州的長途汽車,再從撫州長途汽車站乘車到樂安,票價15元;樂安到流坑,票價5元,人滿即走。南昌長途汽車站(南昌火車站附近)每天7∶45旅遊汽車直達樂安,票價40元左右。住宿當地有很多經濟實惠的民俗旅館。具體行程正月流坑村最熱鬧的活動是村裡的游荷楊神,它是流坑村的主神,因為每年它都必去每個村民家走一次,賜福全村。現在到流坑去,至少可以看到三尊荷楊神,分別放在三個不同的廟裡面,每年正月初九那天傳說是荷楊神的生日,所以必須出遊。幾近傍晚的時候,村子裡面輪值房一個本房中當年成婚的男子在請神隊伍的簇擁下,從神社團廟裡把荷楊神請出來,用手抱著荷楊神像走遍全村每一戶人家,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能把全村轉完。流坑正月里的節慶活動也由此拉開了序幕。流坑的祠堂也頗有特色。村口是原來全村最大的祠堂。董氏大宗祠的遺址——董氏大祠堂,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重建於明萬曆十四年,是一組佔地7000平方米的大型建築群,被稱為流坑建築之「最」。可惜於1927年被軍閥孫傳芳部下焚毀。從遺留下的五根高8米、直徑70厘米的花崗岩柱上,人們仍可遙想當年之恢宏。在迷宮般的流坑村有八條大巷,巷巷都有祠堂,至今村中還散布著50多座舊祠堂。董氏最早的祠堂建於元末,據萬曆十年修全族大成譜時,記載流坑村內共有24座祠堂。這進一步證明了流坑村耕讀的傳統。流坑村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的**是集中在每年正月初十一的「游老爺」活動。以前,游老爺只是燈彩活動的序曲,而且各房名有都有自己「游神」和「燈彩」的日期,文肇公房仰山廟便是正月十一這天出燈,而出燈和游神又是同一天開始,白天游神,晚上出財。現如今基本只保留了白天游神,也就是「游老爺」的活動,老爺是村裡人對廟裡供奉的菩薩與神的稱謂,這個活動是流坑人一年中的大事。村民們辛苦勞作了一年,「老爺」盡心盡責地保佑了他們一年,過年時分,得請「老爺」到各家門口走一遭,得眾人的香火。它如同流坑古村的標誌一般是如期必到的,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在等待著它的舉行。仰山廟在古戲台的旁邊,穿過流坑有名的露水市場,再穿過幾條長長的街巷,便來到了廟前。流坑舉行的出儺神、跳儺舞稱為「玩喜」。在流坑有「八房八儺班」的說法,許多房都有自己的神廟,其中的一些就祭著儺神。以前的請儺有很多的功用,比如從正月初二開始「出儺」到正月十六日「收儺」止的一整套驅鬼逐疫的儀式,或哪家遇到「中舉」、「添丁」、娶妻、嫁女等喜事都要去儺神廟中,請來儺神和儺班,熱熱鬧鬧的表演一番。但現在的儺舞表演「娛人性」更強,增添了很多戲劇的成分。儺神演出至少需要三十多個人。儺班一般由房中的男人組成。「儺」是趕鬼驅疫之舞,具有一種神性,講究一套程序和身段、步法。儺班演出的劇目有:「鍾馗掃台」、「天官賜福」、「出將」等民間普及性較強的傳說。這裡的儺舞只跳而不開口唱,所以演出猶如一部連本啞劇,特別富有情趣。最後一個節目是「搶羅漢」。此時全部演員都取下面具,一起登台獻藝,打拳、踢腿、翻斤斗、跳桌子,隨心所欲,各逞其能。此時氣氛熱烈,喝彩歡聲,把演出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