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時刻清楚老闆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今天與龐統一起出差,路上龐統說起一件事。當初龐統剛來投奔劉總時未能得到重用,被派到一個小地方當經營部主任,為此常有懷才不遇之慨。又因業務需要常須迎來送往,多次喝酒,他的下屬為邀功密報總部。劉總知道后大為震怒,曰:豎儒焉敢壞我法度!遂令張飛前去調查。聽了這件事我頗為驚悚。什麼是豎儒?意思就是學究。儒者,書生、學者是也。龐統是書生,難道我不是嗎?當然劉總的真實意思我明白,他是指只知夸夸其談、吃喝玩樂、不學無術的所謂學者。這類學者如果只是待在學校或書齋吟吟風月、做做樣子還罷了,偏偏看著別人商海馳騁而坐不住了,非要下海折騰兩下,既把水攪混,又把自己嗆個半死。這裡面劉總當然沒有指桑罵槐說我的意思,但他的好惡傾向足以讓我自警:劉總喜歡做實事的人,只會坐而論道,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者早晚會被他摒棄。中國人常說與人相處要善於察言觀色,察言觀色的目的就是搞明白他喜歡什麼討厭什麼。當然如果知悉別人的好惡之後一味奉迎討好,為自己謀一時之利,那純粹成了一個姦邪諂媚的人,於事無補,卻害人不淺。我想說的是我這樣做的目的是在小節上避免與老闆發生衝突--因小失大不值得,在大方向上要始終與老闆保持高度一致。回來后我思前想後,給自己約法三章:第一有事沒事盡量不與老闆閑聊,尤其是與工作無關的家常話,無聊話;第二進一步觀察老闆的言談舉止,從中琢磨、發現他的個人好惡;第三遇有重大事件,不要隨意發表評論提出措施,要先搞清楚老闆的真實想法和意圖。當然這不是推諉,而是更好地有的放矢。這讓我想起剛與劉備認識時的情形頗有些后怕。當時為了博取劉總的賞識和信任,跟他侃侃而談,幾乎無話不說。更要命的是,更多的時候是他問一句我說半天,急於把自己的經營戰略和管理思想講清楚並被他接受,根本沒去注意他對哪些感興趣,甚至是否會對某些東西產生反感。唉,當時真是太幼稚了。這下我算是明白了,怪不得劉老闆天天看起來好像無所事事--別人在做事,他只是好像不經意地這裡聽一聽,那裡看一看,卻能始終牢牢控制著公司的經營管理大權,導引著公司的決策方向,原因無他:隱藏自己,掌握全局。看來,聰明的老闆與聰明的打工者之間需常常玩一玩觀察與反觀察、揣磨與反揣磨的遊戲。在這方面我以前不是做得太好,不過也沒出什麼大的糾漏,看來以後得在這方面刻意下下功夫。我的成功心得:不要往老闆的槍尖上撞我的成功經驗是由歷史的血腥教訓中汲取而得的。白起是戰國末年秦國的將領,他一生征戰近四十年,南挫強楚,一戰而勝楚的百萬之師,直攻入楚國都城郢都,迫使楚王棄國出逃;東勝韓趙,長平一役,射殺趙國大將趙括,俘虜趙兵四十餘萬,並殘忍地全部活埋。他先後共為秦國取七十餘城,在秦王朝的統一大業中,他是立有第一大功的人物,他自己也從一名下屬軍官而升為秦軍統帥,被封為武安君。就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統帥,沒有死在沙場,卻死在被貶途中。公元前266年,秦國又一次發大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起初,白起有病,不能出征,由另一位大將王陵任統帥,連戰連敗;當白起病勢稍有好轉,國君秦昭王便指令他去取代王陵。白起向秦昭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邯鄲的確是不大容易攻破。各國救趙的大軍正朝邯鄲集中,他們對秦國早已懷有深深的敵意。秦軍雖然在長平一役大破趙軍,自己的士卒也死亡過半,國內空虛。翻山越嶺,長途跋涉而去攻取別國的首都,趙國從裡面出擊,其他各國從外國圍攻,秦軍的失敗是難以避免的,這一仗不能打。"可是,秦昭王固執己見,親自出面請白起出征,白起以有病為由,就是不答應。秦昭王無奈,只好改派別人。結果真的不出白起之所料,在各國援軍的夾擊下,秦軍遭到了慘敗。白起說:"國君不肯聽我的,如今怎麼樣啦!"這句話極大的觸怒了秦昭王,他一杆子將白起一擼到底,從統帥降為一名士兵,並將他趕出國都咸陽,就這樣他還不肯善罷甘休,當白起離開咸陽后,他又對大臣們說:"白起被貶,心懷不滿,口吐怨言,不能放過他!"當白起行至距咸陽西十里的杜郵時,秦昭王的使臣追了上來,賜了他一把劍,命令他自殺。白起引劍向頸時,悲憤地說:"我犯了什麼罪而得到這樣的下場?"沉思良久又接著長嘆:"我的確是該死!長平一仗,趙軍投降數十萬人,我以詐謀全部坑殺了,只此一件,我死也是罪有應得了!"一位給秦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名將,就這樣自殺身亡。白起在敵國未破、激戰正酣,秦國正需要用人之際被殺害,他被害的唯一原因,不是他對戰局提出了不同於國君的意見,而是侍才傲物,在國君敗回時不但不慰問,還說為人臣者不該說的風涼話,要命的是,領導最不愛聽的就是風涼話。諸葛錦囊:清楚老闆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不是為諂諛以求利,而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