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白銀時代(4)
我們的時代是令人眼花繚亂的,現實里不僅有一年一度的世界小姐,虛擬的網路上,也出現了虛擬美女。1996年,第一個大胸細腰的虛擬模特誕生,人類的獵艷擴張到了數字的領域。男人們再也不用擔心由於清瘦時尚而流行平胸美女,在虛擬的世界里,即使是36D、24、36這樣的魔鬼身材也可以輕易做到。三維設計師用數字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尤物棗從日本的美少女Yuki到風靡全球的美艷女主播Ananova;從好萊塢電影《終極幻想》中長著雀斑的安琪·羅斯(美國知名的男性雜誌《Maxim》曾經把她選為年度」超人氣封面美女」)到巴西藝術家阿爾塞烏·巴普提斯塔奧嘔心瀝血創造出的卡婭……虛擬美女不僅有著叫上帝也驚嘆的美貌,更被她們的創造者賦予了像真實人一樣的性格與細節:Ananova,28歲,有著一頭黛青色的秀髮,開口的第一句話便是「世界,你好」,最喜歡看的電視是卡通片《辛普森家族》;Yuki除了出自己的唱片、寫真集、電影外,甚至為汽車和軟體公司拍廣告;而安琪·羅斯更是懂得在接受採訪時不無調侃地說,每個導演都喜歡像她一樣的動畫演員,因為她不用吃飯,不會說太多,更不會抱怨,真實演員也一樣需要配音。所以,連湯姆·漢克斯這樣的大牌明星也會擔心有一天會被搶了飯碗。技術挖掘出了越來越多的美女……我說的不僅僅是美容術,三維技術甚至是」無中生有」的,不過,相比最初虛擬美女無可挑剔的容貌來說,新的趨勢是美女擁有越來越多個性化的特徵(比如《黑客帝國動畫版》女主角的小黑痣、卡婭的雀斑),未來的虛擬美女將會越來越真實。而我們的娛樂界,更是為我們提供了眾多的美女新面孔,毫無疑問,偶像劇作為挖掘亞洲美女(男)新人面孔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已經得到了全球時尚界的普遍認同:最開始是卡哇伊國度日本,之後是其近鄰韓國,再波及到中國的港台地區,現在,內地也開始打造自己的偶像劇了。歐洲的優雅,美國的性感,與偶像劇都是無緣的;只有在亞洲這樣推崇粉嫩青春美的地區里,偶像劇才得以橫掃市場。假如說老一代的偶像劇(如《東京愛情故事》、《悠長假期》、《同一屋檐下》)還能為我們捧出類似木村拓哉、玲木保奈美這樣的偶像,那麼在眼下港台偶像劇的巨浪中,新人面孔層出不窮,「偶像」意義卻已不復存在。即使在一紅不可收拾的《流星花園》里,扮演杉菜的大S相貌演技都相當平庸,此後,該做主持還是繼續當主持人,再演多一部《倩女幽魂》也掩蓋不了收視率的頹敗,而在更多的偶像劇里有更多的面孔是「你掠過我的眼睛,不曾留下一絲痕迹」。號稱著偶像劇的低成本肥皂劇繼續充斥著我們的電視,新一代的小美眉們也懷抱著成為新人王的夢想去靠近偶像劇,只是新鮮是新鮮,但最後都如流星一閃而過,保鮮不保期。或許是返璞歸真吧,記得前文曾經提到過,古代的佳人並非僅僅是美女,而現代,佳人似乎已回歸到原有的理解。花色美男,我們開始如魏晉時代一樣,欣賞和評價著男人的美色。男人成為男色,並非20世紀的發明,但其蔚為大觀且與女色形成此消彼長趨勢,卻是這100年來的新動向。開始時是猛男,到後來就是花樣男子。不能再說F4了……可是,又不能不說。是他們讓我們開始正視社會對男色的消費,花樣男子已經成為不可能迴避的「艷色」之一;是他們讓我們更直露、更心花怒放地表達對男人容貌的欣賞,你知道,說男人「帥」已經缺乏表現力,現在要說「漂亮」,一個更加「中性」,帶著更多品賞意味和**色彩的形容詞。這種第三性的傑出代表是貝克漢姆。他甚至承認他喜歡受到傾慕,而不在乎這種傾慕來自男性還是女性。英國學者安德里·帕克博士認為,貝克漢姆將時尚、父性和性別模糊融入了男性特徵中,但又忠實地保留了傳統的男性陽剛和勞動階層的氣質。簡單地說,貝克漢姆就是性別角色模糊的成功人士。「誰造就了貝克漢姆?是我們這個消費社會、消費文化和形象至上的時代。」和傳統相比,現在的男人對他們的外表普遍重視了。他們不去理髮室而去美容院,他們習慣於去流行服裝店買衣服,他們開始不願意熬夜因為怕傷皮膚,他們嘲笑那些從來不逛街的男人不懂享受生活,「那不是買東西那是提貨」……索普、布拉德·皮特、湯姆·克魯斯、休·傑克曼、中國的陸毅、胡兵、陳坤,還有「臭名昭著」的F4……都是個中的經典人物。大家也習慣了,貪靚整姿並不可恥,誰說男人就一定得糙?現在我們需要精緻、溫情的男人來愉悅我們。在新男風的鼓勵之下,一向處於強勢觀照者的男性也心甘情願地花枝招展起來,其原來隱匿的性感與性別魅力也開始綻放。不僅僅是F4。星空衛視的《美人關》里大量激動的女人把相貌還不夠漂亮的男人一個個pass掉;而內地小生陳坤當選某媒體評選的「2003美麗榜」上人物時,給出的理由是「俊俏已經完全不夠形容這個男人的美麗了」;貝克漢姆的全球化無敵美男傳說在贏得無數華夏美眉的尖叫之後,甚至讓我們內地的一位仁兄忍不住當眾捏他的臉蛋,此舉究竟是「獵艷」還是「探虛實」恐怕只有那位仁兄自己知道。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