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從儉學到勤工之路(1)
馬賽,是法國南部的重要港口和工商業城市,地處羅訥河口和地中海之濱。
1920年10月19日,「鴦特萊蓬」號郵船駛入馬賽港。船上的中國學生歷經39天的時間,行程3萬餘里,終於到達歐羅巴的西部,踏上了他們嚮往已久的法蘭西的土地。
法國中部的克魯梭鋼鐵廠。我父親、趙世炎、李立三等曾先後在這家工廠做工。
華法教育會已派人專程從巴黎前往馬賽迎接這批新到的學生。《小馬賽人報》10月20日報道:100名中國青年人到達馬賽,他們的年齡在15到25歲之間,穿著西式和美式服裝,戴著寬邊帽,身著尖皮鞋,顯得彬彬有禮和溫文爾雅。華法教育會學生處的處長劉先生給他們致了歡迎詞。這些年青人經過長途跋涉來到歐洲,特別是來到法國,心情是非常高興的,其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據馮學宗同學的記述,這批學生打點行李下船之後,當天即離開馬賽,乘汽車直赴巴黎。
經過16個小時的行程,他們到達巴黎。據**回憶:「第二天我們來到巴黎,受到了許多勤工儉學學生的歡迎,其中就有在一年前就到法國的聶榮臻同志。我們在異國相逢,真有說不出的高興和親切之感。」聶榮臻由於先到法國,自然是學長。從法國時期開始,父親便和他結下了戰鬥友情。解放后,從1952年到1957年,我們家和聶家曾比鄰而居,我們孩子們常常穿過院牆的小門到聶伯伯家玩。聶伯伯也常常請我們全家去他家吃四川風味——豆花。1992年聶伯伯去世前,父親已很少出去串門,但有時還是去聶伯伯家走一走。每次見到聶伯伯,父親總是親切地叫他「老兄」。他們自這次見面結下的友誼,歷經72個春秋,歷盡風風雨雨,深沉、深刻而又感人至深。
1921年,父親與他同去法國勤工儉學的遠房叔父鄧紹聖合影
在巴黎呆了不久,父親和他的同學們由華法教育會安排,分別到蒙達尼、楓丹白露、聖得田、佛勒爾等地中學去學習或補習法文。鄧希賢和鄧紹聖被分到諾曼底的巴耶男子中學,他們的同鄉胡倫被分到鞏比耶公學。
1920年10月21日,父親和他的族叔鄧紹聖,還有20名中國學生,開始了在巴耶(Bayeux)中學的學習生活。巴耶在法國西北部諾曼底大區,離巴黎約有200多公里。《巴耶日報》於10月22日發表了一條消息,題為《中國學生到巴耶》,消息說:「二十多名中國學生在二名法文講得非常流利的同鄉帶領下,於昨天晚上到達巴耶市,這些年輕人是由他們的政府派往法國的,並在巴耶中學學習他們感興趣的課程,以便使他們了解法國的語言和風土人情。他們是寄宿制學生。」在這所中學里,中國學生專門單獨開班,主要是提高法語水平,過的是正規的中學學生生活。有一次父親告訴我們,學校待他們像小孩子一樣,每天很早就要上床睡覺。他還說,那是一家私人開的學校,才上了幾個月,沒學什麼東西,吃得卻很壞。
留法勤工儉學時的父親
現在在法國的國家檔案中,保留了一份巴耶中國學生的開支細賬。這份賬目中說明,1921年3月,鄧希賢(TenSiHien)在當月共用了244法郎65生丁的食宿費。其中200法郎生活費,7法郎的洗衣費,7法郎的卧具租金,12法郎的校方收費和18法郎65生丁的雜支費。一個月200多法郎的開支,對於自費學生來說實在不是一筆小的數目。父親離家時,家境已十分困難,為了支持他赴法留學,家中還賣了些穀子田地,因此到了法國后,他知道需節儉過日。根據這份賬目,其他中國同學的雜支費在15至50法郎之間,平均25法郎左右,父親則是18法郎,可見其用度實屬節省。
儘管父親盡量節儉用度,但是不久帶來的錢就用完了,於是,他不得不離開巴耶學校。他當時絕對沒有想到,這次離開學校后,他便再也沒有邁進過法國學校的大門。從1920年10月底到1921年3月,不過五個月的時間,父親就結束了他在法國的學習生涯。
儉學不成,只好走勤工的道路。父親曾回憶道:「一到法國,聽先到法國的勤工儉學生的介紹,知道那時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兩年,所需勞動力已不似大戰期間(即創辦勤工儉學期間)那樣緊迫,找工作已不大容易,工資也不高,用勤工方法來儉學,已不可能。隨著我們自己的切身體驗,也證明了確是這樣,做工所得,糊口都困難,哪還能讀書進學堂呢。於是,那些『工業救國』、『學點本事』等等幻想,變成了泡影。」中國學生來到法國,不懂技術,又沒有知識,許多同學要想勤工,只能作一般的散工,也就是雜工。散工這個詞的法文音為「馬簍五」,同學們就戲謔地稱為「馬老五」。散工無固定的工作,視各工段的需要而流動工作。苟有延誤,還要受工頭責罵。
當時正值法國經濟不景氣,工廠緊縮或關門,要想找到工作,實在並非易事。華法教育會終於在克魯梭的施奈德鋼鐵聯合工廠找到大量散工工作,於是介紹了一百幾十人前去工作,其中四川學生幾乎佔了半數。
1921年4月2日,父親、鄧紹聖和另外幾名四川學生,經介紹也來到了克魯梭的施奈德工廠做工。從此他便開始了作為一個勞動者,一個外籍工人的長達四年多的「勤工」生活。
克魯梭(Creusot),法國南部的重工業城市,是法國最大的軍火工廠—施奈德鋼鐵總廠所在地。這個工廠當時是歐洲僅次於德國克虜伯工廠的第二大軍火工廠。這個工廠有鐵道、機械、造炮、冶鐵、建築、翻砂、電氣等部門,除了造炮、建築和冶鐵三個部門外,其餘部門都有中國學生。
[返]